202005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 > 202005
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促进秦巴山区农业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20-05-22 21:00:19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20年全国两会,于5月21日庄严拉开大幕。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疫情防控战役进入“下半场”的特殊关键时期,全国两会应时召开,激荡起攻坚克难的坚毅决心,凝聚起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学校副校长温涛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资源环境学院谢德体教授,为民愿发声,为发展献计,赴京出席盛会。学校官网将及时传递学校代表、委员的“声音”,展现人民当家做主最生动的写照。

  秦巴山区总面积约31.59万平方公里,涉及陕西、湖北、四川、河南、甘肃和重庆五省一市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区)、121个县(区、市)。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高地,一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1532亿立方米,水质整体优良,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绿肺。森林面积2089万公顷,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10%,三是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种类数量6000多种,占全国75%,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等12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分布于此。四是我国重要的气候屏障带。秦岭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及气候的分界线。

一、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牧渔服务业产业总值优势不足,人均劣势明显。秦巴山区农牧渔服务业产值占五省一市的15.8%。人均农牧渔服务业产值是全国的75.1%,人均农牧渔服务业产值低制约了农民增收,导致劳动力外出打工、土地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浪费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区域农业发展,影响区域性粮食安全。

2.秦巴山区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的空心村与老人村问题限制了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秦巴山区年输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1405.01万人,占总人口的21.63%,占到农村人口的29.48%,占到农村劳动力的48.89%。其中,重庆、湖北和陕西的秦巴区域外出打工劳动力已经超过60%。过去输出以优质劳动力(男青壮年)为主,2015年后带动妇女和儿童输出,农村由过去的“386199部队”进一步向老人村与空心村转化,出现劳动力短缺与潜在或未来劳动力缺失问题,大多农村面临“地由谁来种?”问题,越是偏远山区情况越严重。因此,秦巴山区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3.“人多地少”向“人少地多”转变,精耕细作向粗放经营、甚至是弃耕与闲置浪费转变。秦巴山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91亩,是全国耕地面积红线的1.51亩/人的60%。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坡耕地占有较大比重,从事农业只能“养(吃饭)”家,而不能“发(穿戴、盖房、交通、娱乐、医疗等)”家。农户凭几亩农田发家致富已几无可能,农业之外谋生、谋发展成为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的重要选择。由于人口外流,常住居民的耕地面积增加,却未能激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发展,用老百姓的话讲农村就是“没有人气了”。农村与农业产业严重退化,农村集体经济太弱,农村基础建设步子太慢,影响农村形象,导致农村缺乏吸引力以至于衰落。秦巴山区的农村,除了农业产业,几乎没有二三产业(极个别农村除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支撑条件。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村的集体林地、草地与池塘等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或闲置浪费,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乏力。

4.农业绿色发展面临“脱贫攻坚”与“后脱贫攻坚时代”的双重挑战,农业绿色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条件。秦巴山区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到2020年,现有的6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1.3%,贫困人口约占全国的10%)全部摘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二是2020年后(后脱贫攻坚时代),防止返贫、持续攻坚与持续小康的挑战。由于秦巴山区的一二三产业整体基础较弱,同时还存在农业产业比重较大的产业结构、产业要素配置与生产关系不合理等问题,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产力难以彻底释放,导致内在动力严重不足,要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

5.农业产业发展转型面临“中央水库”、“生态绿肺”与“生物基因库”保护的挑战,农业绿色发展缺乏政策支撑条件。秦巴山脉重要的“中央水库”、“生态绿肺”与“生物基因库”等生态高地的地位无法撼动,不允许“先破坏后治理”,更不允许“边发展边治理”,其中分布有多个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原始林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敏感片区,仅地表水资源一项就涉及国内17个省市的社会生产生活,与华中、华东与华北等重要经济区域息息相关,是我国长江经济带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广泛性与重要性独一无二。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1.加快制定秦巴山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贯彻和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秦巴山脉三农引智政策和秦巴山脉三农资金政策。

2.加速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秦巴山区的土地规模经营建议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尤其在初期,由于农业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山区地形地貌,人力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通过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逐步探索,最终形成能够适应市场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秦巴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

3.加速引导人才向农业与农村流动。秦巴山区的农村需要一批有志于以农业为事业的有识之士,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实干人才。农村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兴,则农村兴。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战场,农村不能没有农业,国家更不能没有农业。农村振兴首先是农业的振兴。因此,这一类人才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秦巴山区需要一批胸怀农村情怀的投资人。这部分人大多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有着农村生活经历,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农村还抱有一定的感情,基本能“读懂”农村的人。秦巴山区需要一批新行业新领域的人才支持。

4.加快引导资本流向农村与农业。首先,最有效的资本是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有很强投资的需求,具有快行动和高效率特性,可操作性强。其次,建立秦巴山区农村与农业发展平台,由国家投资,通过国企运作模式(类似农垦系统),也可采用股份合作制,全面整合山区农村与农业资源,集中资金、技术与人才要素,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强农村与农业产业基础建设,还可以通过国债、世界银行贷款、一带一路等引导资本流向秦巴山区农村与农业产业,助推秦巴山脉农业经济绿色发展。

5.推动农村与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秦巴山区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农业区域,加上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农业多样性特征明显。秦巴山区农村与农业产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方向是绿色化、有机化、生态化、特色化、多样化、精确化、机械化、智能化、优质化、功能化、品牌化、名牌化、高效化、产业化等。

6.优化农村与农业劳动力结构,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一是利用土地流转吸引一部分人返回农村,通过人口回流带动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逐渐恢复。二是改革农村宅基地转让政策,吸引城里人到乡下先安居,后创业,再乐业。三是鼓励大学生、年轻人与企业等下乡创业。秦巴山区生态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农村与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年轻人以及企业深入秦巴山区的农村创业,通过优质劳动力要素进入,带动技术与资金输入,推动农村与农业产业的较大发展。

7.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步伐,促进三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的本质是农业生产(种养)、农产品加工及其销售服务的融合。三产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种养)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低收益问题(原料价格低,农民收入低),融合是保障种养业和农民利益;与此同时,二三产业的收入往往是一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具有向一产分配的条件。因此,三产融合发展是有章可循,具有融合基础。通过三产融合能够使一二三产业关系更加紧密,形成新的产业利益共同体,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