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西南大学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发布时间: 2020-04-10 21:48:1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各相关单位:

当前正值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根据《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等相关文件要求,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定有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就业形势严峻性的认识,把做好疫情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充分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加强指导关心服务,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顺利就业,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年度就业率力争达到90%。

(二)加强协同联动,促进就业工作有力开展。建立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委组织部、校团委、教务处、人力资源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学生工作处、党委武装部 保卫处、招生就业处、国内合作处、对外联络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和各学院(部、所、中心)等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院系联动、分级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人力、物力条件保障,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三)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就业工作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有关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领导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学院(部、所、中心)要落实“一把手工程”,组建党委书记、院长(部长、所长、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月研判、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本单位毕业生就业促进方案,调动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和全体教职员工关心、指导、帮助毕业生就业。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二、搭建双选平台,促进毕业生早日就业、充分就业

(一)组织网络招聘,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参与应聘。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学校暂停各类现场校园招聘活动,组织开展网络双选,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见面也能开展就业面试与签约确认。各学院(部、所、中心)要教育引导未就业毕业生积极适应网络远程招聘新模式,珍惜和抓住春招有利机会,踊跃参加各类型网络招聘。引导学生主动对接教育部、重庆市和学校就业网络体系,积极参加教育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重庆市“就在山城 圆梦青春—重庆市202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大型网络双选活动”、“西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综合类空中双选会”和行业性专场网络双选活动。引导学生高度关注学校每日发布的用人单位日常招聘信息,通过网上对接方式与用人单位开展双选,尽早实现就业。

(二)充分挖掘资源,加大就业岗位需求信息供给。要多渠道发布学校毕业生学科专业信息,主动联系就业基地等用人单位,大力挖掘和提供与学校学科专业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每日定时发布。各学院(部、所、中心)要充分依托学术资源、校友资源、教师资源,积极联系合作单位、校友企业等,大力供给有效岗位需求。各学院(部、所、中心)要在今年5月底前,至少主办或联合主办1场2020届毕业生就业专场(网络)双选会;同时,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其他学院(部、所、中心)主办的就业专场双选会。要依托微信、QQ等平台,为毕业生建立学院就业信息群,安排专人汇集各地选调生招录、公务员报考、网络专场招聘以及其他重点领域、重要行业、重大工程中的招聘信息,每天向毕业生转发推送,力争提供招聘岗位数不低于去年。

三、加强精准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开展线上指导,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能力。疫情防控期间,以服务热线、视频微课、线上训练营、网上咨询窗口、官方微信等途径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制作发布《西南大学就业政策问答手册》,针对性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疫情形势下的求职准备、远程面试注意事项、疫情后职业世界趋势分析等线上咨询指导。各学院(部、所、中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途径,推动实行分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共同参与的就业指导责任制,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做好日常就业指导。要精准摸排,准确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进展,做好毕业生信息登记并及时更新。要帮助毕业生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潜力,看到缺点和不足,合理调整预期,积极把握春招机会,顺利实现就业。要结合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帮助疏导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坚决防止因就业问题引发安全稳定事件。

(二)完善帮扶举措,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相关部门和各学院(部、所、中心)要建立包含湖北籍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困难毕业生等在内的重点群体台账,针对性梳理排查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分门别类,动态管理。要组织符合条件且有申报意愿的毕业生申办重庆市和学校求职创业补贴。要向重点群体毕业生讲清当前就业形势和企事业单位招聘规律,大力激发他们的内生求职动力。各学院(部、所、中心)要建立教职员工参与的“一对一”帮扶工作机制,为每名重点群体毕业生配备帮扶责任人或责任团队,积极推荐就业岗位,一生一策,对症下药,切实帮助解决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多种形式升学就业创业

(一)强化助考指导,推动考研深造选调公考实现突破。升学率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利用今年全国研究生扩招机会,切实针对考研学生开展复试指导,积极吸纳学校调剂学生,切实提高升学率。公务员、选调生工作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重要举措。要广泛联系重点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争取定向招录计划,对接做好毕业生报名组织工作。要早谋划、早推动,积极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踊跃参加公务员和选调生选拔。积极向毕业生提供公务员、选调生备考免费网络专项培训,帮助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协助毕业生在招录考试中脱颖而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动员培训力度,积极推送更多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二)对接重大部署,支持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创业。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加强与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人才供需对接。积极对接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部署,引导公费师范生和更多非师范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到急需教师的高中和幼儿园任教。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开展毕业生创业意向摸排,广泛征集创业项目,聚合学科专业资源开展精准指导和全方位服务,鼓励和支持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加强宣传动员,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部队建功立业。基层、部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学校,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要广泛宣传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激发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力鼓励毕业生参加“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聚力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精神,引导学生参军入伍。出台毕业生参军入伍具体奖励政策,在专项奖励、学费资助、复学升学、岗位推荐、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优秀退伍学生开展线上征兵宣讲,以学生视角和青年话语体系,交流参军感悟和收获,积极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实现分类宣传、精准动员,进一步引导毕业生携笔从戎,报效祖国。要积极推进支边工作,切实完成国家专项招录计划,引导毕业生服务边疆,锻炼成才。要大力挖掘和宣传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典型,在全校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五、优化管理服务,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简化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流程。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就业管理现场服务,探索开展网上签约服务。毕业生办理政审、就业推荐或就业协议书签章等就业管理手续,以快递方式寄送至各学院(部、所、中心),由学院(部、所、中心)安排专人统一到就业工作部门办理,防止人员聚集。对已实际落实就业单位且就业材料完整齐备的,指导毕业生通过快递或者将就业材料清晰可辨识的电子版照片以传真、网络方式传回;对确已实际落实就业单位但暂不能提供就业材料原件的,将毕业生本人亲笔签名的承诺书及相关材料的清晰可辨识的电子版照片作为毕业生就业佐证材料,作为就业数据录入的客观依据。待疫情解除后,各学院(部、所、中心)及时指导毕业生返回有关就业材料原件。

(二)延长择业时间,提升毕业生获得就业服务满意度。要适当延长就业签约时间,及时为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和录取时间,延迟离校应届毕业生的报到、落户等时限。要密切联系人社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持续提供就业服务。对离校时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落实单位后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办理就业手续。

(三)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严密防范招聘陷阱、就业欺诈、“培训贷”等不法行为。

六、强化工作落实,不断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一)开展日常督查,确保就业工作有序推进。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进展,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适时反馈和统计工作。精准统计毕业去向,分类统计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就业、其他形式就业、升学和出国(出境)、未就业和暂不就业数据。严格审核毕业生就业证明材料,建立就业状况核查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度监测和过程检查,实行就业工作“日报告”“周通报”制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及时研判就业形势变化,根据阶段性特点突出工作重点,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二)实行目标考核,推动工作部署取得实效。完善就业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要总结经验,表扬推广;对不履责、不作为的单位要及时纠正,限期整改;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三严禁”、“四不准”,对发生就业真实性造假等违规行为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出台考核办法,开展各单位、各学院(部、所、中心)就业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和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三)完善评价体系,健全就业质量反馈机制。积极对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工作部署,构建毕业生发展成长度、社会贡献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科学评价各学院(部、所、中心)、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按照教育部工作安排,启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大规模跟踪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反馈学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此通知

 

 

西南大学

2020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