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新闻 > 两会声音
人民日报等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在全国两会中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3-10 19:44:29   作者:人民日报等媒体   来源: 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浏览次数:

人民日报(3月10日第7版):谢德体代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产业转型是关键”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代表委员表示,奋进新征程,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中国。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代表委员表示,要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产业转型是关键。”学校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代表建议,有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向高附加值、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代表委员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10日第5版):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添华彩(两会聚焦)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过去一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踏石留印。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称赞,愈加广阔的蓝天、碧水、净土,令人幸福感十足。

新的一年,如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如何继续走好绿色发展道路?代表委员们踊跃献策,期待为美丽中国的画卷再添华彩。

 

绿色低碳渐成风尚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双碳”目标清晰指引着减污降碳的步伐。两会上围绕“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等热词展开的讨论越来越多,代表委员们围绕产业转型、生态经济和碳排放、碳交易机制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关键组分和肥力基础,构成了巨大的有机碳库,对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提升土壤固碳潜力对助力碳中和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学校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建议,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建立农业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同时,将土壤碳汇列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框架,加强与森林碳汇等市场的协同,建立起土壤碳汇市场交易、碳税征收与生态补偿等协同推进土壤固碳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网:谢德体代表:加强流域水环境大数据建设

 

随着我国工农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流域内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叠加、水质污染与生态退化交织等流域环境安全的隐性威胁将长期存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学校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表示,推动流域水环境高效治理,应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我国流域生态现状调查分析和编制污染源排放清单,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智能化途径,加快我国智慧流域信息系统的建设,构建流域监管的数据管理长效机制。

谢德体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部门对流域污染管理建设的大数据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掌控有待完善。流域大数据精准调控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跨部门的流域水环境大数据管理综合顶层设计,未在流域层面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的实时监测、污染防控、质量预报、风险预警等管理内容。

他建议,在水环境方面,分析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断面不同年份、不同水期的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河流上下游沿程控制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时空变化趋势等。分析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下水水质达标情况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展。将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智慧河长”系统建设中,有效拓展问题排查区域,消除原有排查监管盲区。

在水资源方面,分析水资源多年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供需关系、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等。根据水文监测数据、遥感解译结果、实地调研情况等,重点分析行政区域内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情况、河流湖泊断流干涸情况,评价河流断流河长、时长(湖库干涸面积、时长)。加强监控行政区界断面、外调水、干支流重要控制断面的水量变化及取用水情况,构建分析模拟方法,完善水资源评价、配置、调度和评估考核等功能;完善不同区间、行业用水情况分析对比、用水总量和效率分析评估功能,为考核、审批,以及指导、协调各地方取用水提供依据。特别是针对工业、农业用水节水需要提供监控、分析和用水方案制定等功能。

在水生态方面,分析重点湖库富营养化状况、蓝藻水华暴发频次范围,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饮用水源等重要生态空间水生态状况变化情况,包括水生生物、栖息地、河湖生态缓冲带、相关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针对公众关注度高、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体开展水生态调查,掌握当地现有鱼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状况。加强支持巡查、处置、评估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扩展。针对湿地、河口等生态敏感区等引起的生态问题,要着重进行现状监控、趋势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

在防范水环境风险方面,全面摸排污染源,形成污染源排放清单,筛选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产、排放的污染源,包括历史上曾存在的和目前仍在生产运行的工业企业。针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体,开展底泥、滩涂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加快布设水质自动化监测站点和重点河段视频监控设备,利用排污口自动监测取样、污染溯源分析、视频AI分析等手段,常态化遏制突发风险。加强政务信息的交互和业务流程协同处理,提供河湖库综合信息查询、办公与巡河巡查、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对水资源及水域岸线开发利用、污染物排放、水质自动化监测和河长履职全过程留痕监管与实绩考核,提高政务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

 

 

国家电网: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坚强电力支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然是焦点话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电力将发挥哪些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学校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农业碳中和的议案。您认为,实现农业碳中和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什么关联?能源电力行业可以有哪些作为?

谢德体:我提交的议案是《关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助力实现农业碳中和的建议》。把无机变有机,植物离不开阳光,实验室离不开电能。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我了解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做了很多“双碳”方面的相关工作,来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农业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之一,也要作出相应贡献。

农业拥有绿色生态的鲜明底色,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同时,我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把节能减排贯穿全过程,促进乡村振兴朝着绿色、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发展。

农业农村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我们要从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量或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比如采用水稻间歇灌溉控制甲烷,提高肥效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可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二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举措增加农田草地有机质,提升吸收温室气体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可用来生产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还可以燃烧发电,成为可再生能源。这些都可以抵扣生产生活中的能源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您一直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三峡库区,调研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在全力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上,您认为电力起到了哪些作用?

谢德体:我一直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三峡库区。近年来,经过综合治理,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上游,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这其中电力起了积极作用。我们能看到,长江上的轮船很多都改成了电动的。减少了燃油排放,不仅天更蓝了,水质也更好了。我们的研究需要不断做实验,我们团队每个季度都要前往涪陵珍溪镇王家沟采样,并通过对比数据分析,得出氮、磷在时间、空间上的迁移变化规律,培育合适的作物品种。而实验室里的仪器都是用电的,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坚强电力作保障。现代农业用电也越来越多,智慧大棚、智慧滴灌、虫情监测系统等每一项都离不开电。所以我认为,电力在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经常在农村走访调研。请问您对农村用电有哪些切身感受?在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您对电力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谢德体:我从事土壤学研究,常年跟土地打交道。在20世纪80年代,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跟着导师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来提升土壤肥力、实现作物增产。那时候农村电压不稳定,我们经常要等到深夜12点以后,大家都休息不用电了,才能开始工作。现在,农村用电与城市基本没有差别,供电可靠性大大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面貌与以前相比也大不一样了。2月底,我在三峡库区几个区县的农村走访调研,路边都是太阳能路灯,果园、蔬菜基地里的灭虫灯也是太阳能的。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生态农业,越来越离不开电力的支撑。但是,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我建议有关部门能出台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电意识。节约是减排的一种方式,与实现“双碳”目标密不可分。我了解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直提倡节能减排、节约用电,我也在农村、校园看到过一些宣传活动,希望加大宣传力度,让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封面新闻(视频):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建议提升农村路网助力乡村振兴(点击标题观看完整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