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专题新闻 > 深切缅怀
【科技日报】向仲怀院士追忆袁隆平:我是“80后”要以这位“90后”为榜样
发布时间: 2021-05-26 18:13:08   作者:科技日报   来源: 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面对大屏幕袁隆平的照片,全体起立默哀,表达无限的哀思。5月25日,西南大学组织召开“向袁隆平院士学习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座谈会,袁老生前好友、师生代表等纷纷追忆,寄托追思,并表示将继承院士遗志奋发有为。

座谈会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向仲怀院士:我要以“90后”学长为榜样

 “袁隆平是1953年毕业的,我是1954年入校的,他是我的学长。而在2021年5月22日这天,我失去了这位学长和挚友。”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自己得知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后,一直陷入悲痛中,久久无法平复。

 他回忆起袁隆平刚毕业的时候,研究条件十分艰苦,环境也非常差,从开始研究到后来杂交水稻出成果,袁隆平花了18年,虽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另一个让向仲怀院士感怀颇深地是袁隆平淡泊名利,一生朴素的品质和对西南大学感情深厚,一直无私的帮助母校的科研与学校的发展。

 向仲怀院士说,成名之后的袁隆平还是穿着18快钱的衬衫工作,但却无私地关心帮助学校的发展。1997年当时学校提出希望袁隆平能够帮助学院开展科研工作,联合培养博士。“你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袁隆平立刻给出的答复。

 “如果说从开始研究算到现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一共是60余年,这可是一个人一生的心血。”向仲怀说,袁隆平是自己终生学习的榜样,自己已是“80后”,但仍然要以这位“90后”为榜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发言。西南大学/供图

 无私关怀心系母校发展

 前西南大学丁忠民教授说,袁隆平院士对西南大学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一直在无私的帮助母校的科研与学校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凡是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第一时间,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母校。”

 袁老在西南大学设立袁隆平奖学金,激励学子勤学奋进,举办讲座报告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多次录制视频和挥毫题字祝福寄语母校师生,支持创办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神农班”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袁隆平班”,每年他都会关心袁隆平班的发展情况。

 原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是袁隆平的学弟。他告诉大家,2017年他们前往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看望袁老。袁老十分高兴,向母校赠送了1斤其团队最新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1964”,委托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水稻团队在重庆示范性试种。

 “作为袁隆平的母校,我作为一个做水稻的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去传承他的精神,接续他的梦想。我们接下来把水稻做得更好,特别在优质、高产、抗病、绿色等方面去把品种做得更好。”

西南大学袁隆平雕像前已经布满前来吊唁师生敬献的献花。西南大学/供图

 “我做出袁老梦里水稻的样子”

 袁老逝世后,不少师生到位于32教学楼前的袁隆平雕塑献花。这座雕塑,袁隆平手捧着稻穗眼神坚毅地望向远方,一颗颗稻粒像花生米一样,瀑布一样的稻穗在袁老的手中波荡起伏。这座雕像名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作者是王林,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丁忠民教授说,2009年,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岁寿辰之际,学校做出为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立雕像的提案。在此之前,袁老本人不主张外界为自己作画立像,他说不想将自己“偶像化”。因此,学校非常慎重地与袁隆平院士进行沟通,得到认可后,向海内外进行了三次方案征集。

 “当他翻到我的方案时,眼睛一亮,说:就这个了,这就是我!”王林说。袁院士的秘书和我说,他最关心的就是禾下乘凉梦——水稻像瀑布一样,稻粒像花生一样。所以,王林把原本雕像的稻穗长度增长了一截,“我做的就是袁老梦里的水稻的样子。”

 “每当我快被实验击垮的时候,我就会默默掏出进入‘隆平实验班’时学院发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袁隆平自传》。”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万媛媛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道,自己将始终把袁学长当作偶像,求实创新、知行合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