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台 > 媒眼西大
西南大学一份书信档案 讲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由来
发布时间: 2020-06-13 23:02:20   作者:李星婷   来源: 重庆日报全媒体   浏览次数: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星婷)今年6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颇具意义的日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道先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等院士,向国务院写信提出建议,并获得批准。613日,西南大学档案馆拿出一份珍贵的复印版信件,讲述当年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西大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介绍当年的书信复印件。西大供图


  “国家原来设立有文化遗产日,后来加上自然遗产日并整合成‘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是由南川区在2015年提出倡议,西南大学袁道先院士联合多位院士给国务院写信建议,最终被采纳而设立的。”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指着一份刚复印的书信档案对记者说。


  ▲西大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介绍当年的书信复印件。西大供图


  19338月出生的袁道先是著名岩溶、水文地质学专家,今年已87岁高龄,在上世纪60年代曾参与或主持著名黄河三门峡大坝、成昆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勘探工作。袁道先院士现正在广西桂林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重庆日报记者13日电话采访了袁院士及其团队成员,弄清了这个特殊日子的来龙去脉。

  金佛山位于重庆南川区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地质地貌奇特,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201462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金佛山与广西桂林、贵州施秉、广西环江一起被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袁道先院士在野外考察。西大供图


  2015623日,在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一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金佛山申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展开讨论。南川区政府相关人士提出的一个议题,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注意:我国只有文化遗产日,针对自然遗产的专属节日却是空白,这对我国自然遗产的关注和长远保护形成了局限。随即,大家共同讨论了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事宜。


  ▲袁道先院士在野外考察。西大供图


  20161月初,经修改完善后的倡议书,由中科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联合中科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蒋有绪,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宋湛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一起致信国务院,倡议设立“中国自然遗产日”。这一建议得到肯定。综合多方因素,国务院法制办、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决定将“自然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日”合并,并出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方案,提交有关方面审议。

  2016917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袁道先院士在野外考察。西大供图


  为什么要建议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郑劲松介绍,在袁道先等5名院士的信中这样提及:“从世界遗产保护历程来看,文化遗产将会越积越多,而自然遗产却日渐弥足珍贵。”信中特别提到2007年阿曼因石油开采其阿拉伯羚羊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名,值得引起每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警醒。

  记者了解到,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先后已有48处入列世界遗产,其中25处自然遗产,成为世界第二大遗产国家,履行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担当。

  袁道先长期研究喀斯特岩溶及自然资源等,深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压力日益增强,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在当前处理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大的合力、持续的坚持、社会的自觉,保护可贵的世界自然遗产。

  “因为自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袁道先院士认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壮美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