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系列报道
【人才强校系列报道之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 2022-06-07 18:16:47   作者:黄岚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对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回顾“十三五”,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动做好引智聚才,持续加强引育并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开创人才强校战略新局面。学校推出“人才强校系列报道”深入报道各单位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好思路、好举措、好故事,以崭新面貌迎接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创新人才。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学科聚才、精心育才、服务润才”,努力构建人才工作的“大格局”、人才引育的“宽视野”、人才发展的“全体系”、人才激励的“好环境”,积极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全国重点马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持。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及时跟进学习中央人才工作的最新精神、最新要求,将人才引育的重大问题、人才评选的重要项目、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纳入党委会议题前置研究、把好关口,保证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落实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尽其所能、服务人才推心置腹;二是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把关引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体要求,鼓励思政课教师心系“国之大者”、激励思政课教师成为“大先生”。切实加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和重庆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通过周末理论大讲堂、马克思主义大讲堂、骨干教师理论宣讲团、主题党日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等平台载体,不断改进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彰显党员教师先锋本色。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明确师德“负面清单”,在人才引进、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工作中严格思想政治考察,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三是加强对人才队伍的统筹规划。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在人才工作中“把方向、管统筹、出政策、保服务”的领导核心作用,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大力推进以思政课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推动出台学校党委《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规定》等文件,落实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的要求,落地教育部关于对思政课教师在政策倾斜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的规定。

坚持学科聚才,拓宽人才引育“宽视野”

一是不断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努力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近三年新增思政课专职教师20余人,思政课专职教师现已超过1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0%、校外学源教师占比6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8%、45岁以下青年教授在教授中占比50%,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二是持续配强高层次人才队伍。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依托学校“聚贤工程”“含弘人才岗位”对思政课教师的倾斜政策,近年来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人才10余人次、14人入选教育部和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多人次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等奖励或称号,学院逐渐成为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高地;三是人才聚集与学科发展相互融合。学院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为全国A-学科,为人才聚集提供强大磁场。同时又切实把人才聚集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项目申报和成果产出的竞争优势,形成人才聚集与学科发展循环互动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0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坚持精心育才,完善人才发展“全体系”

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培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参加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学校等各级思政课教师培训的支持体系。积极支持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级示范培训、学术会议等。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教学培训,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每年至少接受1次全员培训。安排思政课专职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师培训渠道,设立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专项经费,定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实地了解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职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或学习考察活动;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学竞赛、展示、思政示范课巡讲活动,积极申报各类思政课教学成果奖、思政课人才计划。依托全国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建设中心等平台,坚持思政课教师每月集体备课制度,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协同科研。为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研协同攻关与创新,搭建了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组建了8个科研创新团队。学院三分之二的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兴趣,有组织加入科研平台和科研创新团队。设立思政课建设专项课题,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坚持服务润才,打造人才激励“好环境”

一是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职称评审单独标准、单独办法、单独指标、单独评审。思政课教师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按照学校A类标准配置。制定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增加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教书育人效果评价权重,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二是落实专项经费支持。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安排思政课专项经费200万元。设立在编在岗专职思政课教师每人每月2000元的岗位津贴,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三是完善荣誉奖励体系。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在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力度,设立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专项荣誉称号,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支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获得感;四是提升协调服务能力。坚持围绕“人才链”延长“服务链”,为思政课教师排忧解难、搭台铺路,积极营造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协作有团队的事业发展环境,让思政课教师在优越的环境中、良好的条件里静心做学问、搞研究、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