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系列报道
【人才强校系列之八】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着力强化人才引培 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6-08 00:12:44   作者:罗庆昌   来源: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对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回顾“十三五”,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动做好引智聚才,持续加强引育并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开创人才强校战略新局面。学校推出“人才强校系列报道”深入报道各单位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好思路、好举措、好故事,以崭新面貌迎接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创新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干事创业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始终坚守人才强院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人才引培,千方百计成就人才成长,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人才强院根基,形成识才爱才好氛围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这是学院党政的高度共识。近三年来,学院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制定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全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及时利用微信群、教职工大会等,对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成功申报项目、获得各种教学与学术科研奖励等进行通报表扬,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和使命感,提升良性竞争活力;学院党政班子经常与教师谈心谈话,帮助解决教师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学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强化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观念意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强院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品德、文化和情感根基。

精耕人才成长沃土,拓宽容才聚才聚集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学院既重视人才引进,更注重人才的自主培养,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用好、成就人才。学院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和自筹经费,改善教师办公用房,营建舒适办公条件;设立专项出版经费,支持教师出版优秀学术成果;设立院长基金,搭建青年人才培育工程,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小型高端学术沙龙等;大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实施“一人一策”帮扶机制,聘请校内外高层次专家指导教师成长;年终绩效向年轻教师倾斜,给予一定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们扎根教学、潜心科研、干劲十足,学院形成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的良好局面。

搭建人才赋能平台,激活成才用才动力引擎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凝聚广大教师合力。学院认真贯彻执行《西南大学“人才倍增”计划》《西南大学“含弘人才岗位”实施办法》,设立人才工程专项经费,组建国家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博士后优才工程,启动海外高端人才聘任工程,扩大高端人才队伍规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效明显。新增多位国家级人才和重庆市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1人、全职引进二级教授1人、含弘岗研究员1人,青年教师博士5人。目前,学院已初步构建起“国家级-部级-省级”金字塔式人才队伍体系,“十四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三年来,学院人才队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20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96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新华文摘》等T类刊物1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41部。12件资政报告被政府采纳,其中2件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纳、3件被国家民委采纳。近20项成果获教育部、国家民委、重庆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学院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工程,努力构筑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