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系列报道
【人才强校系列报道之九】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6-08 00:16:10   作者:张婷   来源: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对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回顾“十三五”,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动做好引智聚才,持续加强引育并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开创人才强校战略新局面。学校推出“人才强校系列报道”深入报道各单位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好思路、好举措、好故事,以崭新面貌迎接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创新人才。

 

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研究是西南大学最早的学科方向之一,水稻研究所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经发展为基于水稻基因功能解析和新品种创制的“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该团队是学校首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近五年来,团队承担国家和市级项目44项,其中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3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2项,国家转基因专项2项,重庆市重大重点攻关、重点基金、人才项目等15项。创制恢复系4个、不育系8个,14个新品种通过省市级审定。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在PNAS、The 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国际著名刊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6项。

队伍建设——筑牢农业发展之基

团队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先育“人”、再育“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团队人才梯队合理,青年人才辈出。团队负责人何光华教授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优秀科学家、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秉持着“引育并举、德能并重,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原则,何光华教授用自己的辛勤耕耘的榜样作风以及诲人不倦的带教育人,兑现了献身科研的使命承诺、激励着团队的奋斗热情、也为农业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之路,一路走来,人才辈出成为了最好的回报,团队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培育多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优秀骨干教师、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团队教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知稻田是农业领域最好的课堂,带头下田工作,在农田与实验室之间来回探索,不断钻研,师生在言传身教的实践中共同成长;团队凝聚力与科研精神的薪火相传,真正做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毕业生中,有3篇学位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追求高产——创新思路攻克难关

“高产、高产、再高产!”这是袁隆平先生提出的创新思路,也是水稻科技工作者坚持的目标。该团队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策略——水稻“多花小穗”。每穗粒数是水稻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主要通过改良枝梗性状来提升,然而目前已到达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破途径。禾本科作物小穗内小花的数目也是影响每穗粒数形成的重要因素,现有栽培水稻小穗内只包含一个可育小花/籽粒。实际上水稻小穗的两个护颖可能是由两个侧生小花退化而来,原始水稻小穗可能由三个小花构成。何光华教授带领团队解析了LF1起始小穗侧生小花的分子机制,证实了水稻是一个“3花小穗”,明确了一个水稻小穗可以同时结3个籽粒的科学基础;进一步分离了NSG1基因,揭示了该基因通过抑制LHS1来维持护颖(侧花)特征发育的分子机制,明确了通过组合设计LF1、NSG1和LHS1基因实现有育种价值的“3花小穗”的科学基础。首次提出的通过培育“3花小穗”品种大幅提高每穗粒数的高产新途径,受到广泛关注。

传稻飘香——良种护航粮食安全

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地种中国种,保障粮食安全、打好种业翻身仗是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和使命。重庆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区,水稻生长季节高温伏旱特别严重,这对优质高产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重庆选育出的优质品种,不仅适合重庆优质稻米生产,而且在重庆市外稻米品质还将上升一个档次。该团队通过分子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创造出了优质、多抗、配合力强、繁殖制种产量高的不育系,以及优质、恢复力强、配合力好、抗高温的恢复系,培育出了优质、高产、多抗杂交品种。团队先后选育新品种32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4个),在水稻品种耐热性和高温伏旱区优质高产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品种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幅度大、适应范围广、抗高温伏旱、稻瘟病抗性强等特点,先后被重庆、四川、贵州等多个省市列为主导品种,多次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导品种进行推广,成果多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