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融媒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台 > 西大融媒
点赞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优秀校友们
发布时间: 2021-03-07 11:05:22   作者:西南大学   来源: 西南大学   浏览次数: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西南大学马家斌、刘吉振、王祖勋、杨子生、李卓等校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脱贫攻坚战做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01


食品科学学院  马家斌

 


 马家斌,中共党员,1984级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现任南充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


 他忠诚担当,讲政治、顾大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中省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理顺点上示范与面上推进、短期脱贫与长效增收、脱贫办统筹协调与扶贫局精准落实的关系,落实领导干部挂帅出征、任务细化挂图作战、推进不力挂责问效等做法,压紧压实县(市、区)和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在他的推动下,南充顺利实现了7个贫困县全部高分值摘帽、1290个贫困村全部高水平退出、57.8万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实践中探索的一些经验做法多次被中省主流媒体报道和全国多地学习借鉴,做到了组织肯定、社会认可、群众满意。

 

 他以身作则,舍小家、为大家。在工作中既当“指挥员”,又当“作战员”,旭日初升便迈出家门,到县到村调研督导,灯火阑珊还未卸下担子,仍在单位加班加点。在家人眼中他成了“隐形人”,90多岁高龄的父亲因病长期卧床也没顾得上照顾,在同事眼中他是干事创业的榜样,凡事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正月初三就带领干部职工提前返岗,走村入户了解情况、研究制定化解疫情不利影响的举措,出台《南充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的20条措施》等系列文件。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市扶贫开发局锤炼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取胜的扶贫铁军,2019年被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


    他务实创新,重实效、谋长远。在贫困县全部摘帽后,为切实巩固脱贫成果,他牵头研究制定了《关于抓实抓好巩固提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南充市全面“摘帽后”脱贫攻坚战推进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并配套出台细化方案二十余个;探索完善了暗访督查、产业扶贫和内生动力激发等做法,创新建立了风险防控、解决相对贫困和产销对接等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问题大整改、贫困动态监测预警和专项巡察等工作,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有效化解疫情影响,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在顺利完成国省普查(调查),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他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9县(市、区)和市级行业部门提前思考探索,初步形成“1个总方案、4个配套文件、N项具体政策”的衔接思路,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着力打好“十四五”开局之战,逐步实现由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02


资源环境学院  刘吉振

 


 刘吉振,中共党员,2003级植物营养专业,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第一书记,重庆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2017年9月,刘吉振被派往深度贫困乡镇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他深刻认识到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他依托派出单位重庆市农科院的科技力量,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走出了渔沙村“两椒一桃+特色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改变了村内传统的“三大坨”(玉米、马铃薯、红薯)种植结构。他利用技术优势,从10多个品种,6项新技术中选定了发展加工型辣椒产业,领头建起了70亩的扶贫示范基地,产业样板变成了农民田间学校,带动全村发展加工型辣椒500余亩,帮助群众增收150余万元,不少建卡贫困户靠种植加工型辣椒实现了脱贫。目前渔沙村的产业示范基地已扩大到200余亩,全村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还种植胭脂脆桃1000亩、花椒500亩、中药材300亩,养殖肉牛280头、山羊620只、中蜂1088群。三年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产业带头人8人,培养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农业科技之花正孕育出沉甸甸的希望之果,刘吉振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新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刘吉振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第一书记首要的政治任务,全力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和本土人才培养,夯实了保障脱贫攻坚的组织和人才基础。他自觉当好表率,带头讲党课,带头种植“工作队责任田”,引导全村党员建立“党员示范地”13块。协调派出单位和帮扶单位党组织,与本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了22次支部联建活动,筹集联建经费10万余元,慰问困难党员52人次,培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8人,建成“支部联建产业示范基地”2个。

 


 

03


地理科学学院  王祖勋 

 


 王祖勋,中共党员,1996级人文地理专业,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驻乡工作队常务副队长、重庆市能源局副局长。


 “脱贫全靠共产党、市上派来大队长,精准扶贫肩上扛、爬山访户政策讲,穷苦险区寻方向、产业发展许多样……”这是三义乡今年春节期间村民自创“花灯龙船调”的一段唱词。村民口中的“大队长”就是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扶贫集团驻三义乡工作队的王祖勋队长。近两年来,他带领驻乡工作队扎根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效,深受群众欢迎。

 

 现年31岁的村民宿祖兵2008年在广东打工时,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手前臂截断,没有办法继续打工。“妻子不堪忍受家中压力于2016年底离家出走至今未归,虽然曾经有过两三次的轻生念头但看到家中这老老小小,我决定向命运发起挑战”,宿祖兵说干就干。但由于缺少技术,首次烤烟一年不赚反亏。王祖勋了解到后鼓励他来年继续抓好烤烟种植,并承诺派专人进行指导、帮扶,给宿祖兵的烟地修水池保障产业用水,他还联系重庆图强咨询公司捐赠了一双义肢,捐了1万元完成了剩余的牛圈建设,联系县残联支持了他10头小牛。


 

04


地理科学学院  杨子生

 

 


 杨子生,中共党员,1982级地理学专业,云南财经大学精准扶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云南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子生教授率领的精准扶贫评估团队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和2020年11月3次被国务院扶贫办表彰,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于2016年12月荣获国务院扶贫办首次表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


 这是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室给杨子生教授发出的邀请函,邀请西南财经大学杨子生教授参与脱贫攻坚系列讲评。为了使授课内容更接地气,10月9日中午抵达墨江县后,在墨江县委分管副书记、县扶贫办主任和中央党校赴墨江县负责人的陪同下,杨子生教授风尘仆仆地赶赴新安镇白利村等地开展典型农户调查,发现了脱贫攻坚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在第二天上午的专题讲座中进行了剖析。

 

 2021年2月26日上午,从北京载誉归来的杨子生教授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接受云财记者团学生记者采访。他说:“这五年,我们的奋斗,值了!”


 

05


地理科学学院  李卓

 


 李卓,中共党员,200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任遵义市发展改革委遵义市项目服务中心主任、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第一书记。

 “接触农民,才晓得基层老百姓的不容易哟!”这是李卓经常提到的话。自2016年任党湾村第一书记以来,他走村串寨、协助产业发展、深入一线排忧解难……


 他用一颗诚心,一双勤足丈量了党湾29平方公里的扶贫之路。为了理清工作思路,他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和驻村工作队成员、村两委班子一道共组织召开群众会320余次,辅导支部学习100余次,培养发展党员9名,共开展走访宣传活动7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3户952人次,群众知晓率近100%。积极争取党建帮扶(阵地建设)资金总计67万元,既提升了村干部队伍的能力、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又改善了村总支部和组级支部的阵地建设条件。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通过“把合作社负责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合作社负责人、把合作社负责人培养成村委会成员”模式,真正的让农村党员成为模范先锋。他思考出的驻村帮扶工作10步法(“三真”即“真情、真心、真干”;“三精准”即“精准定位、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四必须”即必须要把老百姓说的话听完、必须把情况搞清楚、必须要把政策搞明白、必须要把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拉近)为他理清了工作思路。  

   

 他探索出的具有党湾村特色的 “党建+项目+社会+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为党湾村的帮扶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心系发展真心谋划,产业带动真情助贫自驻村帮扶以来,李卓始终把抓项目带动作为第一要务,“只有群众发展了,扶贫才更有价值”,李卓总是用发展来倒逼扶贫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共争取省市发改委和相关部门项目82个资金2亿2516万元,其中争取4171万元用于党湾村各项基础设施和产业文化建设。在李卓书记与全体驻村队员、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党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改造电网、修建移动基站、改造危房、安装路灯……基本完善并覆盖了全村的方方面面。他始终把抓产业增收作为第一目的,积极为党湾村专业合作社提供帮扶,争取市发展改革委帮扶资金65万元修建蔬菜大棚,12万元修建了圈舍,和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一起谋划并成立了凝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肉牛、蚕桑、蔬菜、中药材、茶叶、烤烟、食用菌、经果林林下养鸡、黑皮猪、兔等产业,带动群众1291户5000余人(其中贫困户191余户858人)增收致富,初步预计户均增收每年4500元。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硕果累累,党湾村基础设施、产业文化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4100元提升到目前的14841元,村集体经济从2015年的不足2万元提升到目前的47.7万元,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被中宣部、国家扶贫办确定为全国一百个重点蹲点调研点。


 

他们舍弃小家,满怀热忱,

用汗水和青春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他们坚守岗位、不负人民,

致敬,为脱贫攻坚付出的千万扶贫人!

致敬,学行天下的西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