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融媒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台 > 西大融媒
两会声音 |共同聚焦西大建言
发布时间: 2021-03-12 21:06:37   作者:西南大学   来源: 西南大学   浏览次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将如何擘画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2021年全国两会上诸多看点值得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学校副校长温涛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全国人大代表、资源环境学院谢德体教授为民愿发声,为发展献计,赴京出席盛会。学校及时传递学校代表、委员的“声音”,聆听新时代民生的福音,共同期待美好愿景的实现。




温涛:高素质农民与高标准农田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西南大学副校长温涛准备了题为《加快“互联网+”时代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于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关于加强长江上游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制》的提案。这些提案,凝聚了温涛年来在基层实地走访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为1693.5万人,约85%的高素质农民给周边农户带来了正向的辐射带动作用,约77%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从事农业经营活动,其农业经营纯收入每年约为3.13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是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6倍。


四川、河南、广西、宁夏等地的调研发现,由于现有农村培训教育体系的缺陷,乡村从业主体明显老化,掌握现代生产技能、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青年高素质农民严重不足。就现阶段加快高素质青年农民群体成长而言,既有培育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忽视了“互联网+”时代提升乡村人力资本的特殊性,高效的培育平台尚未建立;二是培育供需匹配度不高,培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培育内容不合理,信息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严重不足;四是培育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形成稳定充足的投入机制;五是相应配套措施和发展环境存在缺陷,培育保障机制仍不健全。


因此,温涛教授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技术赋能,利用好互联网数字平台是关键。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平台、网络云课堂、在线直播、可视化技术等,打造线上线下终身学习的平台。发挥“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不受地域限制、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由单一的教育向复合式的培育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效应,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辐射性培育方式。可以利用青年农民喜爱的快手、抖音等社交软件进行宣传,广泛报道推广优秀先进案例,充分发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农民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因材施教,差异化培育才能更高效。对具有潜力的青年农民进行差异化、动态性的培育,搭建全国性的高素质乡村人才服务平台。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出资购买专家服务,并由相关社会机构出力贡献人才资源,让参加培育的青年农民能够得到专家的有效指导。在课程后增加反馈功能,形成有效沟通。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去完善培育计划和方式。


三是补齐短板,才能切实提升综合能力。要提升高素质青年农民的金融素养,增强这一群体应用互联网手段发展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有关互联网支付、借贷、众筹、理财等产品的基本概念知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互联网金融思维,进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是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培育的经费保障体系。鼓励企业、民间的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更高效地支持高素质农民的电商创业,设立专项扶持创业基金和资金项目,吸纳更广泛的资金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当中,有针对性地对其信贷需求、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五是立足长远,营造全方位发展的培育环境。加快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同时,加快构建诸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其他相应的支持保障体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凸显农林院校办学特色,构建更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人才培育体系,出台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引导农科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有效扩大高素质青年农民群体。加大对高素质青年农民国际市场把握、交流和实践的支持,推动国际化、多元化现代高素质农民团队的培育,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夯实基础。





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河南、四川、云南、重庆、黑龙江等地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亩均资金投入标准过低,投入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比如,西部某丘陵山区现行的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超过1500元。财政资金远不能满足深度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的实际建设需求,往往需要与其他项目整合才能基本满足农田建设方面的需要。


二、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权威性不够,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财政补助规定已印发实施,但项目变更审批、验收流程、工程竣工资料规范、移交管护、公示等仍然缺少省部级规范性文件。


三、项目运行中协调难度大,农民主体性积极性仍需进一步提高。主要矛盾集中在农民群众不愿意打破地界,担心自己利益受损。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对基本农田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进行修建,需要使用一定的土地和打破地界,改变地形地貌,在实际实施中不可避免会触动部分农民的利益,导致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或配合积极性不高。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队伍比较单薄,人力支撑亟待进一步加强。2019年,机构改革职能职责有相应调整,实现了农田建设逐步由“五牛治土”向“一牛耕田”转变。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职能职责的汇总,县(区)级农业农村部门不得不面对农田建设队伍在编制、人员上捉襟见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有效推进。


此,温涛教授建议:


一、因地制宜配套财政补助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开展深度调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形成动态的调节机制,明确平原、丘陵、山区,河灌与井灌等分区域、分灌溉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需求,综合考虑建设内容拓展、建设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工资上涨等因素,统一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投资标准要求,因地制宜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合理增长机制。比如,当前平原地区的标准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丘陵山区的标准可提高到亩均6000元以上。


二、细化农田建设及移交管护规章制度。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在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政府投资条例》《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一线人员意见,进一步细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过程和移交管护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制度权威性,防止工作随意性,使基层项目经办人员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干扰,便于工作开展。


三、进一步调动基层四级(镇、村、社、农户)积极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进一步下沉,管理费用可以直接拔付镇、村、社使用。行政村内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位置调整可以进一步灵活,在质量指标不降低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求和农民意愿,对项目位置、线状等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实地调整。


四、强化项目建设队伍保障。由中央编办牵头,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对应落实编制配置、专职机构或者国有公司。从人员队伍、机构上进一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落实和后期管护,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实现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提质增效。





加强长江上游种质资源保护与创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是遗传信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载体,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长江上游区域的三江源、横断山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三峡库区、秦岭山脉等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区,孕育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动植物资源。统计资料显示,该区域有高等植物460余科、2800余属、1800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95%、73%、65%),包括16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全国的63%),有脊椎动物1900余种(占全国63%),还拥有2200多种观赏植物和大量的名贵中药材。因此,长江上游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然而,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因内陆通商口岸持续开放、国际贸易愈发频繁,加之常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衰退,现已成为我国种质资源流失严重、农业生物入侵风险最高、生态安全抵御能力最低的地区之一,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种质资源保护和研发利用的相关平台及硬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种质资源统一保护与创制的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业技术应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此,建议:


一、尽快将长江上游种质保护与创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长江上游生物种质资源的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准确评估农业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研判重大入侵生物新发突发态势、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屏障、防范农业生物技术谬用、打造农业生物安全实物资源库并建设农业生物安全信息网络等,保障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二、加快开展长江上游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科学打造创制平台。 “以创制实现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的理念,打造“基因发现—功能研究—品种创制—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展规模化的种质资源调查与创制。按照“面向国家需求、注重研究基础、倾斜产业价值、兼顾社会影响”原则,将覆盖的物种分为先导物种、主流物种和新锐物种。采取分类、分阶段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和创制工作。在规模化的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以诱变育种、模块化育种、基因编辑育种为重点的规模化资源突变库创制平台,建立集成式的种质资源创制工厂,实现种质资源智能、高效、定向品种的培育,满足生态兼容性和经济发展双重需求。


三、高效搭建长江上游资源保护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和人才汇聚。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农业领域优势高校和重要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开展对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的联合攻关,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搭建专业化、智能化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长期库、中期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区)、保种场、保护区等,以长江上游为靶标,以西部产业为主体,服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打造农业种质资源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四、加大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高效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开展农作物良种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及应用,以先进的基因编辑等手段,突破传统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技术局限,规模化创制突破性新种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和创新,抢占种质资源工程化创制国际制高点,培育“高于自然”的颠覆性新品种,预防“卡脖子”新问题,进而开发创建地方特色品种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孵化以地方特色品种或特色功能品种开发为主的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王本朝:抓好文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重庆市委副主委,文学院院长王本朝教授,在过去一年围绕“两江四岸”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方面,积极参加地方政协活动,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主题发言等方式,发挥了政协委员的担当和作用。今年两会召开,王本朝提出了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职能不可丢和取消低年级智慧班等建议。






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职能不能丢




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是依托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而建立的公共文化机构。近年来,全国部分地方在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中,出现了公共文化“阵地消失”和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职能削弱”的风险,比如有的地方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合并组建为文化发展中心,长此下去,难以保障文化阵地不会被边缘化。


公共文化机构是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基层时有出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存在轻重不一的现象。


因此,王本朝教授提出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社会功能的认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改革,认真做好改革前的调研工作,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落实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场所不丢失、公共文化机构服务功能不减弱的目标。


二是准确把握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遵循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规律、特征与新任务、新要求、新趋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重在机构功能融合,依法依规,成立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


三是创新形式,将文化服务落到实处。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免费开放工作,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和传播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深处。





取消低年级智慧班




王本朝建议取消设置低年级智慧班,可以在高年级阶段选一个班来做。因为智慧班允许小学生带电子产品进行学习,而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会干扰学生的视力,影响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大,不利于后期的学习。



庆电视台记者 靳中凯:王委员,我们知道去年您关注最多的高等教育,今年您转向了基础教育,在您的调研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呢?





全国政协委员 王本朝:通过我的调研,就发现各个中小学在各个年级都建立一个智慧班,包括这个低年级比如一、二、三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已建立智慧班,都允许小学生带平板电脑进入学校,希望国家教育部重视这个智慧班的教学。那么,平板电脑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比如,它会干扰到学生视力;会影响到学生做游戏;还影响到学生的书写,有电脑还要做题, 他就不会通过笔,那么这个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准备建议,在低年级段不设置这个小学的智慧班,取消这个设置。智慧校园,可以在高年级阶段选一个班来做。

图片








谢德体: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带了九条建议赴京,这些建议中,绝大多数都是关注农业和生态环境。





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农业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人口密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田养分投入高、畜禽养殖数量快速增长、土地畜禽负荷量高,单位土地的畜禽粪便负荷量更高,养分利用率低。因此,长江水体溶解性氮磷显著升高、富营养化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成为长江流域水体氮磷主要污染源。加之在科技创新方面,传统科研分类太细、学科分离严重、高校–企业–政府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体制机制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态环境技术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短缺;在绿色发展服务体系方面,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的产业体系仍很不完善;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及法律法规体系亟待提升。


谢德体教授建议:


1.打造绿色产地环境。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增碳、培肥,酸化瘠薄土壤治理,土壤连作障碍综合治理及修复,构建健康土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农药使用风险监测评价控制;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筛选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粮食作物重金属低积累种质资源关键基因挖掘利用与品种、研发绿色高效低成本土壤重金属活性钝化产品、重金属污染快速诊断技术。


2.构建绿色作物生产技术体系。加强化肥减肥增效、研发根层养分调控技术、作物专用肥、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机械化施肥、种肥同播技术、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有机无机配施技术;推行减药增效,综合生物防治、生物农药及低毒高效农药施用技术、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化学农药协同增效绿色技术、农药靶向精准控释技术、种子种苗药剂处理技术、作物免疫调控与物理防控技术、有害生物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3.推行绿色种养循环技术。研究定量农牧系统养分流动、种养一体化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模式、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畜禽粪污原位高效处理技术、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高效利用工程化技术、畜禽粪污二次污染防控健全利用技术、粪污厌氧干发酵技术、粪肥还田及安全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直接发酵技术。


4.加大绿色投入品数量。筛选高效优质多抗的农作物、牧草和畜禽水产新品种、绿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绿色高效的新型土壤调理剂、低风险农药、施药助剂和理化诱空等绿色防控品、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低毒低耐药性兽药、高效安全疫苗等新型产品、节能低耗智能机械装备,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新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制品、农产品包装材料与环境修复制品。


5.促进绿色乡村发展。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建设卢作孚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




卢作孚先生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企业家的品牌、重庆的名片,是中国民族实业家的标杆和楷模。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将重庆北碚卢作孚旧址遗址群建设成为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将其打造成为长江历史文化的绚丽名片,既是实业强国、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当前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任务,也是坚定国家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由此建议:


1.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卢作孚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希望有关部门对立项研究和前期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从国家层面重视北碚中国卢作孚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将其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支持设立北碚中国卢作孚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管理机构。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以及现有卢作孚相关遗址群共同纳入共建管理,提升弘扬卢作孚爱国强国精神整体效应。

3.编制北碚《中国卢作孚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0)》。本着“抓保护、抓利用、抓宣传”方针,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将尚存的卢作孚实业业态旧址没有列入高级别的保护单位和卢作孚先生支持、赞助过的抗战内迁的科学机构也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的单位,一起纳入卢作孚国家级遗址(文化)公园进行规划,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形成弘扬卢作孚爱国强国精神高起点合力。





呼吁社会各界推进落实“绿色税制”




结合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谢德体表示,近年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的立法和开征,配合消费税等形成了“绿色税制”,加强了对企业的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推动了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对如何进一步落实好“绿色税制”,谢德体呼吁:“‘绿色税制’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它的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他希望,“绿色税制”能够不断完善,把对绿水青山的防护网织得越来越密,同时税务部门要加强和环保部门的协作,学习、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和数据信息,并可聘请专家顾问等,对排放量的界定、估算方式和应纳税额的核算进一步明确。要做好普法宣传,让普通群众都能读懂政策,促使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热议






今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十四五”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在这激动人心的美好时刻,2021年全国两会在暖暖的春意中庄严拉开大幕,为放飞强国梦想、凝聚复兴力量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南大学全体师生广大成员积极关注、热议这场春天的盛会。 




学校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周文全 学校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重庆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和202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令人欢欣鼓舞。面向美好的“十四五”蓝图,我们将继续支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文史馆员等党外代表人士,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充分发挥他们在助力学校“十四五”开局、“双一流”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科学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魏沙平 重庆市人大常委 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 西南大学侨联主席 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认真听取了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我有两点很深的感触:一是取得的成绩激动人心。无论是抗疫历程,还是“六稳”工作、“六保”任务,无论是改革和创新,还是三大攻坚战,我们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二是未来的规划鼓舞人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我认为无论是质量效益,还是创新驱动,无论是现代产业体系,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张自力 无党派人士 重庆市人大代表 重庆市侨联副主席 西南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教授
李克强总理在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做了概述,其中提到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建设数字中国。这是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的重要工作部署,契合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发展要求。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深刻地感受到农村发展更需要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在未来5年中,我们应加快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要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乡村振兴中来,一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使农业产生更具科学性、高效化,农产品品质更好。二是提高农村网络、物流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农村基层社会数字化治理,更加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左福元 重庆市人大代表 民进荣昌区委副主委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管委会主任
2021年全国“两会”是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的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盛会,我非常关注和期待乡村振兴方面的国家战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成为了党新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科教工作者,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带领团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阳泽 民盟西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北碚区政协常委 教育学部副教授
3月5日上午9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总理提到十四五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但他“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的表态让人动容。“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反映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信念,反映为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回顾十三五期间和2020年疫情冲击,中国人民成功抗疫,全面绝对贫困,民生得到极大改善,所有这些何尝不是人民政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的信念和决心的结果。如果要问广大中国人,为什么那么信任自己的政府?为什么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就是最大答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就是最好的答案。
 
贾韬 重庆市政协委员 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 
我于2015年末回国工作,亲身感受到祖国十三五期间在科技、教育和民生上的巨大进步。5年前国家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项目吸引国际上的优秀人才,5年后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科研的高地之一,是众多海外人才职业发展的优先选择。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制度上的优越性,能实现民主与集中的完美融合。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我对国家十四五的发展充满期望,也迫切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齐静 民盟西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法学院副教授
“两高”报告硬气,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法治进程,法律越发引领人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坚定法治信念,塑造法治信仰。从这个角度看,“两高”报告硬气的背后,是浩荡向前的法治进步,是温润人心的正义宣示。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只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那么我国的法治建设就更有成效,人民群众就更有向心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生动而丰富的法治写照值得信赖,值得欣慰,值得点赞。

唐斌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今年“两会”如期而至,正如外媒评价的那样“中国作为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国家,能如期举行两会,就是一场胜利”。回顾2020,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属不易,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坚韧;展望2021,“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亮点纷呈,一定会让我们看到祖国的更加繁荣和人民的更加幸福。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及时关注“两会”最新进展,将会议精神迅速融入教学,讲好中国的抗疫故事、脱贫故事、小康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历程的党史故事,通过故事讲出道理、通过道理讲出原理、通过原理讲出理论、通过理论讲出信仰,用信仰的力量勉励大学生矢志奋斗、投身新的伟大征程。

张军 商贸学院实验师
此次两会意义非凡,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全国上下在这个春天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我们迈开坚定的步伐,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新伟业。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更加饱含教学科研的激情,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树人!

邓珍珍 园艺园林学院研究生辅导员 
今年的两会意义重大,不同寻常。因为今年既是建党一百周年,又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回望“十三五”,我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身为园艺园林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深知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因此要努力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引导研究生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发挥农学和风景园林专业特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闫君子 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2020级博士研究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新起点。适逢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观看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审议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切身体会到教育的必要性。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会坚定理想信念,承担时代重任,提高品德修养,增长视野见识,勇于奋斗求索,增强综合素质,注重身体健康,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努力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身力量。


王子川 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李克强总理在3月6日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乡村教师直接教育农村孩子,事关他们的成长,责任重大。国家将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养,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他们愿意留,留得住。”,这让我备受鼓舞。乡村教育关系基层教育公平,关乎乡村振兴,而要发展教育,核心在教师,只要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就会提高。近几年国家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乡村教师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解决了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中国农村天地共阔,大有可为,毕业之后,我希望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从事教育工作,把教育理想实践在祖国大地上。


迟少艺 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 2019级硕士研究生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生机勃发的早春,代表委员们汇聚北京,就在今天即将站上全国两会这一重要政治平台,在畅所欲言中凝聚共识,在集思广益中明确方向。此时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此时的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接续奋斗。
回眸“十三五”,新发展理念为中国跳好“现代舞”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成为中国演绎“现代舞”的行动指南。创新指数排名飞跃式上升,各区域相互融通补充,大气、水、土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外贸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无一不彰显“十三五”期间的辉煌成就。
展望“十四五”,擘画发展蓝图释放奋进信号带领中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捕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成功;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无一不预示着“十四五”期间的美好景象。
今年两会如期召开,昭示着中国已从疫情泥潭中成功抽身,社会经济渐归常态。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相信在特殊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必将凝聚共识、激发力量,团结亿万人民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进发!作为新时代研究生定当努力学习“两会”精神,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杨少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3+1+2”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2020级硕士研究生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这一特殊年份所召开的重大会议。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排除万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形势,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开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让我们倍感振奋。同时,也让我们对即将到来“十四五”充满期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中国必将实现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实践“两会”精神,自觉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积极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奕丹 国家治理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 2018级本科生 西南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并且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面对如此辉煌的成就,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些成就并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新时期的起点。正处青年的我们,是一生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时期,应该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建立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投身伟大事业建设,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相信新时期的青年人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朱文睿 材料与能源学院 材料物理专业 2018级本科生 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知变则道无穷”。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改革之于教育也是如此。聚焦今年两会,教育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之一,这让社会倾听到了新时代的教育新声。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深刻地体会到:有个性、有特色、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学生更被时代所需要,因此,我认为在支持、顺应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采用一种更加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素质教育培养。我也会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提升个人发展理念,做好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后备军!

陈欢 教育学部 教育学专业 2019级本科生 校团委组织部部门负责人
王毅同志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支持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对其中成渝两地的教育一体化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期待。
成渝双城经济圈组建了多领域教育联盟,以促进双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地高校特色共建、人才共育、协作办学,形成成渝联合培养体制。希望两地高校可以开放各类优质课程互选,打造学生交流访学项目,设置“互联网+教育”合作办学的课程等。利用同源的巴蜀文化,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局面。
 
吴若萱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专业 2020级本科生 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工作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要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团员青年积极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掀起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红色热潮!
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与“红色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四史”宣传公益课堂、“红色遗址”实践探究等志愿服务行动,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贡献青春力量!
 
陈颖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 2020级本科生 校团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聚焦两会,教育依旧是民众热议的领域,关于“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提议我深为赞同。我认为高质输入,才能保证优质输出。学历层次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师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一提议,意味着基础教育教师需要把握更多的机遇去学贯中西,积累更牢固的基础去博闻强识。
作为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师范生,我时刻牢记着师者的使命感。我将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期待未来站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杏坛育人的同时成为“高质”的输入,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延浩壮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8级本科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香樟计划”第五期学员
又是一年两会时,春光明媚,万物生辉。在“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2021年两会胜利召开。
“十三五”期间,全党上下共同努力,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21年,“十四五”全面擘画、开局起步,展望未来,祖国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复兴路上的中国,一定有诸多惊喜值得我们期待!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在新的征程即将启航之时,我更深感责任在肩;“十四五”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与历史的经验,继续生动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百年历史,坚定不移地为党和国家守牢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也要紧密关注两会动态,认真学习相关精神,跟随党的脚步,在这个春天踏上全新的征程!
 
吕雨杰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大数据方向)专业 2018级本科生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作为一名动科学子,我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倍感振奋,因为这是积极投身乡村热土,实践现代畜牧专业知识的重要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代表委员表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代表委员表示,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为新农科青年大学生,我们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励志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者,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系列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用所学所得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