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学思践悟
赵国华: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 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发布时间: 2020-12-28 16:20:56   作者:赵国华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获很大,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站位,“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四个意识”更加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认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的使命。一方面,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学科优势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各类信息汇聚,创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丰硕,国际交流频繁,理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高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办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汇聚人才队伍、做强特色优势学科、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服务发展新格局,高校办学思路要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来,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四个服务”中进一步标定历史方位和价值定位,自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使命。

二、勇于担当凝聚力量发挥优势面上推动点上着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实现西南大学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回顾过去,西南大学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50余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突出学校师范、农业教育特色,实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重庆行动”和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探索“专家下乡、结对帮扶、基地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形成了经典的“石柱模式”,助推重庆区县高质量发展,培育建成石柱中国“黄连之乡”、忠县“柑橘之城”、丰都县“肉牛之都”、巫山县“脆李之乡”;与区县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推进中小学“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育工程,为地方基础教育优势均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十四五”,我们要清醒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契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定位,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瞄准一个目标,提升两大能力,推动三个转变,实施四项计划,在服务发展引领未来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瞄准一个目标:就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校地协同战略,提供一流社会服务”。深入实施校地协同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社会服务布局,构建高水平综合大学社会服务新格局,在成果转化、智库建设、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社会服务成果,使学校成为服务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创新源、人才泵。

提升两大能力:一是着力提升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组装配套,增强应用成果供给能力。建设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果转化平台,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真正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通道。在服务方向和领域上注重与学校优势和特色相衔接,在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基础教育、生态环保、人工智能、文化创意、城乡融合等方面重点建设示范合作基地,树立校地合作的品牌和标杆。二是着力提升咨政研究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重点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重大需求,注重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协同,集中力量建设3-5个有西南大学特色和优势的新型高端智库,为重庆及西部区域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大学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推动三个转变:一是在服务定位上,实现从被动满足地方需求到主动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瞄准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聚焦学科前沿,紧紧抓住行业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关键性、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科技创新,力争在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二是在服务要求上,实现从“量到质”“散到聚”的转变。按照“国家有战略、地方有需求、学校有能力”的合作原则,找准位置,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积极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以区域、行业创新体系建设为龙头,加强顶层设计,凝练重大项目,抓大促强,提升项目层次。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从“点对点”向“平台辐射式带动”的转变。围绕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社会服务专家团队建设,打造好产业技术研究院、宜宾研究院、两江新区研究院等平台,推进组团式服务模式,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现象,提升以团队为主的集团化服务效果。

实施四项计划:一是实施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提升计划。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立足重庆、面向西南,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推动农科教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一批创新服务团队,搭建一批专业服务平台,共建一批合作示范基地,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技术支撑能力,着力提升乡村振兴建言资政能力,着力提升“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探索形成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西大模式”。二是实施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行动计划。积极对接“两中心两地”战略部署目标和总体要求,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全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西部科学城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成渝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川菜渝味食品工业化、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贡献。三是实施校地合作样板塑造计划。高规格、大力度、全方位推进与北碚区、荣昌区、渝北区、宜宾市、绵阳市等深度合作,完善区校高效联动合作机制,加快建好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助力(重庆)科学城北碚片区建设,共同打造双创平台,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能级,积极参与荣昌国家高新区和畜牧科技城建设,凝练打造区校合作“北碚经验”、“荣昌样板”。四是实施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拓展与对口帮扶提质计划。发挥学校农业科技和教师教育优势,注重产业推动和人才培养并举,突出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力助推帮扶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对口支援学校实际,以提升受援高校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能力为援助重点,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