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思想铸魂“玉兰心”
搭建学术科技平台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全面提升科研育人效果
发布时间: 2022-03-15 21:23:57   作者:许莹竹   来源: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浏览次数:

作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人才。

一、学术科技育人的具体做法

(一)立足人才培养, 建立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培养体系。

学院自2005年始建立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规范运行机制颁布项目管理办法,每年从2-3年级学生中选拔约30名学习成绩好、有创新意识和愿望的优秀本科生进入学院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引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申报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学术科技竞赛。项目为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培养生源,发挥本科生在科技创新上的生力军作用。10多年来,已有300余名本科生完成实验,公开发表科学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30多篇在SCI或学科级刊物上发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有20名学生被推荐参加国家“挑战杯”竞赛并获奖。历届参加创新实验的400余名优秀本科生有112名已被保送学院或外校研究生。

(二)创办隆平实验班,进行拔尖创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探索。

2012年起依托多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创办隆平创新实验班,选拔学习优秀同学进入实验班学习,小班授课,为每一位学员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科技活动。制定符合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拔尖人才。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已培养8届学生(包括3届在培学生),班级管理模式也实现了由虚拟班—半实体班—实体班的革新,呈现出学生成绩优异、升学率高、创新实践能力强、英语水平高、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等显著成效。

(二)构建学院本科生论文大赛“123”模式,完善本科生学术科技活动“四赛”机制。

2007年起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构建了学院本科生论文大赛“123”模式,即秉承1个宗旨: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组织2支专家队伍:各系骨干教师组成盲评专家和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组成终审评委;搭建3层比赛平台:大赛由班主任组织班级初评,系主任牵头组织专业复评,学院教授委员会专家终评。完善学院本科生学术科技活动“四赛”机制,形成班赛—院赛—校赛—国赛的完备体系。逐步探索并创新赛制,从强化评审团队到全程实现盲评,从书面评审到现场答辩,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并与校级、市级、国家级比赛规则接轨。增设作品布展环节,展现学术科技作品精髓并利于其他学生观摩学习。迄今为止,学院已举办了十二届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持续推动学院本科生学术科技创新。

 

学院第十二届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


(四)建立激励机制,让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1.制度激励。学院在资金和设备等方面大力支持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制定《学院关于本科学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管理办法》, 投资100万元专门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包括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所有设备都向学生开放,获得立项的学生项目都得到学院老师在研课题一定经费资助。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综合考评等方面将是否参加本科生创新实验、是否在本科生论文大赛获奖纳入考核体系。在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中,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最高可获750学时的奖励,获重庆市特等奖奖励分值相当于教师发表1篇国内A1论文。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


2.物质激励。学院制定《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和《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师指导本科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实施办法》,明确激励力度。本科生发表国外A1论文奖励5000元、A2论文奖励2000元、A3奖励论文1000元;发表国内A1奖励论文1000元、A2论文奖励600元、B类论文奖励400元;在其他期刊论文奖励300元;所奖励论文由学院报销论文发表出版费。组织教师集学科优势培育优秀作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重大赛事,给予作品指导教师1000元/件的工作经费。学生作品在“含弘杯”和“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学院给予学生和指导老师配套奖励。本科生论文大赛的奖金逐年递增,一等奖奖励1000元。

(五)定期举办学术报告,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定期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农业科技与管理第一线的专家为全院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使学生掌握国内外科学知识和科技前沿。近几年已邀请到79级杰出校友孟安明院士、97级杰出校友唐麟教授、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扬州大学孙成明教授等来学院做报告,向学生展示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和科技实力。组织学生聆听学院科研团队和优青计划中期考核报告会,把科研最新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探索能力。改革学生培养方案,设置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术报告课程,1学分,学生需在大学四年内完成12次听取学术报告任务,提交报告记录表获取相应成绩和学分。

 

赵春江院士为学生作学术报告


二、学术科技活动成绩斐然

2007年至今,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累计获奖10项,其中 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中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荣获全国三等奖1项;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荣获全重庆赛区一等奖1项;2017年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中荣获全国三等奖1项、重庆赛区二等奖1项;2019年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中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08年至今举办的六届西南大学“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三次捧获“含弘杯”,三次获“优胜杯”。

 

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荣获三等奖


三、学术科技育人的典型经验

(一)调动各方资源,健全指导体系。

从创新实验的申报立项到学术科技作品的选题,从学术论文的撰写修改到评审答辩都充分发挥学院教师的指导作用。推荐学习成绩优异、创新意识强烈并勤奋刻苦的学生到指导教师实验室进行培养,为培育优秀学术科技作品做好准备工作。初评由各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决赛由全院具有在正高职称的教授、博导组成强大评审团,给予参赛者专业、权威的评审和建议。评审老师还将作品中雷同信息标注出来,提醒学生遵从学术道德规范,避免学术不端。从PPT美化、姿态、语速、内容讲述、答辩问题准备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习到学术论文答辩的知识和技巧,提高竞赛水平。通过完善的教师指导过程,让老师们严谨认真、敬业奉献、关爱学生的精神和品格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学生,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示范效应。

结合含弘杯、挑战杯系列赛事的持续推进,不断增强宣传力度,提高竞赛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在院内营造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浓厚科研氛围。一方面,利用竞赛启动阶段的“黄金时期”,通过海报、展板、横幅、网络、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内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组织了比如“学术达人分享会”等相关交流研讨活动,在微信平台“学霸说”栏目推送学术科技先进典型学生的专访,推动宣传工作向普通本科生深入。在历年的“含弘杯”竞赛期间,团委和学生会高度关注竞赛赛程,组织全院同学以班级为单位到展览现场现观摩学习,感受比赛氛围,以激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

 

学生参加西南大学第五届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合照


(四)丰富育人内涵,增强育人实效。

学院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在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养成,将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将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学术态度同坚韧不拔、迎接挑战的毅力以及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结合起来,将开放的心态同学会团结协作和实现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做学术到做学问,从做事到做人,在学术科技活动中得到了熏陶,提升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育人内涵和育人成效。对学术科技活动先进个人制作宣传海报、采访专题等,通过宣传、推广、交流典型经验,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自觉实现学习目标。通过优秀人物事迹的辐射作用、起导向作用,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思想引领

加强学生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在实验室里苦下功夫,在实验操作、学术论文撰写等过程中发掘更勤奋的自己。通过在各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开展学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主题活动,以油菜基因组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宣传、优秀青年骨干卢坤研究员专访报道等形式,让广大学生学习科研老师务实求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进取、攻坚克难的坚毅品格,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精神,潜心教学、立德树人的优良师德,服务社会、情系“三农”的家国情怀,以身边的鲜活事例诠释科学精神,引领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