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台 > 特立故事 > 桃李芬芳
含弘教师团队——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 现代蚕业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

现代蚕业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所属一级学科为畜牧学、生物学,来自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主要负责人是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代方银教授,团队人数33人,主要事迹如下。

 

现代蚕业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经历70载几代人,尤其是在向仲怀院士带领下,于本世纪10年代成为世界领先的蚕业科学技术队伍,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八大以来,团队牢记初心使命,跑出创新加速度,在现代大学“五大职能”各方面取得突出实绩,谱写了“担当使命、守正创新”的时代新篇章。

1.勇担科教兴国使命,铸牢教书育人死而不已师魂。养蚕制丝是中华祖先的伟大发明,我国自古“农桑立国”,享“丝国”美誉,至今是全球第一蚕业大国;“丝绸之路”联通中西、影响世界。蚕,被列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动物”之首;桑,被列入“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足见发祥于华夏的蚕丝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大!然而在整个20世纪,中国蚕业科技一直处于引进消化国外特别是日本先进成果的状态。这与我国的历史地位和产业发展需要极不相称。振兴中国蚕业科学和产业,长期是行业的共同夙愿。本团队第一代领衔科学家蒋同庆(1908-1988)上世纪40年代留学日本,即立下“强基因库、兴中华蚕”志向,归国后一直从事家蚕遗传教学科研,筚路蓝缕,开创家蚕基因库,提出并终身践行“教书育人、死而不已”的人生观和高尚师德。团队代代传承,成为修身之训、师德之魂,在立德树人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辈的成长成才。进入新世纪,蚕学教师团队立下“重铸21世纪丝绸之路”誓言,切实依靠创新驱动,至今引领我国蚕业科技整体迈上世界领先水平,并开创了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2021年代方银领衔的教师团队获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2.夯筑种质资源优势,建成全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以远见卓识和超凡毅力,不间断收集、引进、整理和创新家蚕遗传资源,于本世纪初超过日本九州大学,并不断丰富,20年来雄踞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地位,至今活体保存家蚕品系1000余个(并拥有桑树种质资源900多份),成为公认的国际“中核机构”,为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特别是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雄厚基础,成功规避了被“卡脖子”,使我国牢牢掌控着主动权。

3.以基础研究为引领,实现中国蚕业科技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紧随人类基因组计划告捷,向院士即率领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施了家蚕基因组计划,并成功占据国际制高点(Science,2004;2009);相继完成桑树基因组(Nat. Commun.,2013)和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2013);以“三大基因组”的率先突破为带动,系统性开展了蚕桑功能基因组研究,揭示一系列生物学问题和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成功引领我国蚕业科学从长期跟跑整体跃升为领跑地位,实现了蚕业科技自立自强。

4.以核心技术为支撑,重构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战略,以先进理论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蚕桑产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转基因、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等先进育种技术,创制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多元用途等突破性性新素材和新品种,实现重大应用;建立广食性品种、人工饲料和职能养殖“三配套”的工厂化生产颠覆性技术;深度挖掘和系统评价桑树的功能活性物质,奠定了药食用开发理论和技术基础。主持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提出和实践“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新模式,带动了全产业链创新,孵化了“桑产业”(生态、食药、饲料等用途)、“非绢丝蚕业”(丝蛋白医用、蚕丝新材料等),推动了“生态蚕桑”、“高效蚕桑”、“功能蚕桑”新业态健康发展。领衔“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工程”,帮助16.3万人如期脱贫。主导建立的“新蚕桑”技术体系,使我国蚕桑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突出作用。2021年团队负责人获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5.以队伍提升为带动,重塑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坚持“内培外引”人才提升战略,以重点平台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培养和集聚了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人才为带头人的国际著名蚕学队伍。以团队新世纪以来的创新成果为主体,出版10余部著作和10余本教材,重构了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建立“新蚕桑学”。建设以一流的师资、平台、方案、教材、教学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教研融合、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蚕学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六星级专业,形成“传统学科现代化发展”典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屡获嘉奖。团队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2021年,“传统农科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蚕学实践”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一等奖。

6.系统优化创新生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蚕业建设。形成了“团结奉献、创新攀登”的团队文化,“生生不息、经天纬地”的团队精神,“树现代英才、创世纪辉煌”的团队建设理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团队足迹遍及全国蚕桑产业主产区,受到广泛赞誉。创办举行“蚕业科学与21世纪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泛结交国际同行,以“一带一路”为主轴传递“中国方案”,强化“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作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21年领衔获批“一带一路”国际蚕业科技创新院。

 

 

团队主要成员情况

 

职称/职务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学历学位

专业方向

代方银

教授/主任、院长

1969.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遗传与分子育种

 成

教授、国家蚕桑体系前首席科学家

1957.12

农工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遗传育种

何宁佳

教授、国重副主任

1971.01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桑树遗传育种

崔红娟

教授、国重副主任

1968.08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干细胞生物学

潘国庆

教授、国重副主任

1973.10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蚕桑病原微生物

徐汉福

教授、副院长

1978.09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基因工程

 洁

教授、教务处副处长

1978.11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桑树内生菌及病理

 勇

教授

1961.03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遗传育种

万永继

教授

1959.04

无党派人士

研究生、博士

家蚕病理

潘敏慧

教授

1969.03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病理

童晓玲

教授

1981.06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分子遗传

赵爱春

教授

1975.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桑树资源

 萍

教授

1966.10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遗传育种

王茜龄

教授

蚕桑系主任

1978.09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桑树栽培及育种

 波

教授

1984.10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蚕桑生物材料

刘同宝

教授

1979.11


研究生、博士

微生物学

程廷才

教授

1977.06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功能基因组

杨丽群

教授

1977.10


研究生、博士

蚕桑资源利用

刘仕平

教授

1970.05


研究生、博士

分子生物学

赵天福

副教授、副院长

1968.11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良种繁育

蓝广芊

副教授、副院长

1982.10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蚕丝材料

沈以红

副教授

1964.05

九三社员

研究生、博士

桑树资源利用

柴春利

副教授

1979.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生理

 立

副教授

1976.09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桑树生化

张小宁

副教授

1985.10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茧丝学

 海

高级实验师

1983.12

中共党员

研究生、硕士

家蚕遗传资源

敬成俊

高级实验师

1971.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硕士

桑树种质资源

韩民锦

副教授

1984.07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遗传进化

 鹏

副教授

1985.11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分子病理

 智

副教授

1984.06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蚕丝生物材料

 竞

副教授

1980.12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家蚕遗传

龙梦娴

副教授

1984.11

中共党员

研究生、博士

蚕桑病理

李春峰

副教授

1971.10


研究生、博士

家蚕养殖

 

 


电视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