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言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 习 > 党媒言论 > 正文
夯实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之基
发布时间:2020-08-20 10:56:08   作者:王进安   来源: 光明网   浏览次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中国人的过年节奏,也打乱了高校开学的计划。1月31日发布的《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春节后错峰返程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执行延迟开学规定,分学校、分地区错峰安排返校。教育部更是连发多份文件,对高校防控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为了响应防控疫情的号召,全国高校都延迟开学,同时,也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疫情期间,高校开展线上教学意义重大。首先,这是对防控疫情的积极应对,是保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高校人数众多,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开展线上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人员聚集,阻断病毒传播,缓解疫情防控的压力,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2月4日下发的《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应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就是对疫情防控的积极应和具体部署。其次,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延迟开学势必会减少课堂教学的课时数,给复学返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开展线上教学,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充实师生的生活,又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一举两得。再次,这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铺开了高校开展大规划线上教学的改革之路。线上教学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可扩容性等方面的优势,在线开放课程大都具有教学资源优质、教学质量可靠和教学方法先进等优点和特点,因此,利用线上一流课程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普遍共识和重要方向。

  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提倡高校开展线上教学改革,但由于诸多原因,线上教学的改革进展较为缓慢,课程资源也相对不足。《指导意见》及时公布了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22个在线课程平台、2.4万余门在线课程供高校选择使用,解决了各高校开展线上教学资源不足的燃眉之急,也助推了高校开展大规划线上教学的改革之举。总而言之,高校开展线上教学,虽然是承疫情防控之需,但高校的这种大规模线上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使得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习。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意义深远,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实验。

  二、夯实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之基面临的问题

  开展线上教学对于防控疫情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改革伊始,来自平台的、教师的、学生的和管理人员的各种问题不免接踵而至。其中,有一些问题是个体性的,如有的学生对线上教学模式有抵触,投机取巧等。有些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技术问题、模式问题,体系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改革的举步维艰。综合当前各方面反映的问题,可以总结出这种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体现在三个“难”上:一是课程匹配难。由于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的课程多为各个高校的特色课程或者品牌课程,要做到与引进高校所需的课程完全匹配匹配,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名称匹配难,由于多数平台课程名称个性化较强,实现课程名称完全匹配不容易;其次是课程内容匹配难,不同学校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详略主次上差别大,教师上课时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增减;再次是课程难易度匹配难,不同层次的高校要做到因材施教难度大。二是过程监管难。高校对线上课程的过程监管,或者质量监管较难实现同步,具有一定的的滞后性。虽然可以参考后台数据,但线上平台数据只是量化的呈现方式,可能会带来机械化和形式化评价的问题。三是综合评价难。对于线上课程的综合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平台的稳定性、数据的完整性、模式的合理性、师生的积极性和教学相长的可持续性等,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更突出地显示了这种综合评价的难度之大。这样的授课模式,对于各方合作实现长期稳定运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这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改革虽然说是对疫情防控的积极应对,但由于时间仓促,许多方面都来不及做好充足准备,如服务器升级、平台扩容和师生心理准备等,甚至有些老师滞留异地无法准备网课等,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面对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要夯实线上教学的改革之基,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解决好上述可能影响教学改革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三、夯实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之基的原则建议

  这次承防控疫情之需所开展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举措,其影响重大而深远,必须夯实和筑牢改革的基础。因此,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方式指导高校积极应对线上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各高校如何根据上级文件的有关要求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线上教学的管理、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效,关乎线上教学改革的质量问题和成败问题,十分必要和重要。笔者认为,要夯实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改革之基,应该坚持以下三“用”原则。

  首先,是模式适用原则。线上教学改革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自己建起来,也可以资源引进来;既可以纯线上,也可以线上线下混合。即便是线下一流课程,也要求教师要能够熟练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正如《指导意见》所强调的,高校要择优选取符合本校实际、与网络环境条件相匹配的方案,保证在线教学平稳运行。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关键是如何通过教学改革真正实现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让理念新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制度严起来和教学热起来,真正做到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因此,线上教学模式要灵活、适用,才能实现模式创新,走出特色。同时,模式也贵在坚持,朱熹曾经说过“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要通过长期的学习与教化,才能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心智。

  其次,是课程实用原则。高校在引进在线开放课程或鼓励自建课程时,要进行必要的论证和审核,坚持引进或自建的课程能够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需要,能够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真正发挥课程的实用价值。陶行知曾经说过“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引进或自建课程一定要有活的机制,论证和审核一定要紧紧围绕实用性这一主要原则来展开,要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可存异、可变更、可增减的弹性教学计划。强调实用性原则的同时,也要强调课程的思政性,做到科学(或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并举,实现一流课程、线上“金课”的建设目标。

  再次,是资源多用原则。一个资源多种用途,是提高资源使用率的重要原则。如何实现平台数据、授课单位资料和课程使用的过程留痕等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的多用途共享,使线上课程的优质资源流转起来,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知识产权共用的契约精神。同时,在资源多用的原则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地开展线上讨论、答疑辅导和练习解析等教学活动,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和模式化。

  在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改革之基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夯实,改革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切实为世界高等教育在线教育“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技术,分享中国经验,做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