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教师节重要寄语。寄语既对广大教师在疫情防控、教育教学、脱贫攻坚中所做的工作和展现出的高尚师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寄语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总书记的寄语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情深意切、催人奋进,既是对广大教师所做工作的高度肯定,是一份鼓舞和厚爱,同时也是对广大教师的殷殷期盼和鞭策,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我搜集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自2013年以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向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希望和寄语,往年总书记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责任,而今年教师节,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广大教师 “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对教师的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十分重要的方向性指导。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内涵。
总书记重要寄语中对广大教师的“希望”,讲了教师的“立德树人”初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讲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讲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初心使命是开始,是愿景,教书育人本领是中介,是手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终极目标。从初心使命到终极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书育人本领这一中介手段的久久为功完成的。因此,三者自成关系逻辑,一以贯之。
由于总书记的寄语内涵十分丰富,时间关系,我仅就“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这句话,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一名“教师教育人”的身份,谈点体会和认识。
我认为,教师“教书育人本领”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两个体现:
第一,教师“教书育人本领”首先体现为优良的师德师风素养。优良的师德师风素养是教师教书育人本领的基石和动力。
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担当,对教师职业的信念、热爱和敬畏,以及对学生的仁爱,是新时代教师师德的核心要义。
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既是立教、兴教之基,塑造灵魂、生命和新人之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教育史上,早在2000前的东汉时期,就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说(东晋袁宏《后汉书·灵帝纪》)。古人所谓“经师”“人师,”宋人胡三省有这样的解释:“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这就是说,“经师”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人师”则是以身作则的道德坚守者,是世人效仿的榜样。汉韩婴也有同样的解释:“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汉韩婴《韩诗外传》。知识学问就像源源不断流淌的涌泉,品行可以为人表率,这样的人才能做人师);孟子也有类似的说法:“教者必以正”(《孟子》。教书的人品行必须端正);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也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唐代文学家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即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师者”的首要任务。唐代史学家李延寿也说:“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唐李延寿《北史·杨播传论》。品德恭敬,行为谨慎的人,可以做老师)。
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最看重的不是“教授有师法”的“经师”,而是“谨身修行”“教人以道” “恭德慎行”“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的“人师”,把“人师”作为师者的首选。这显然是一种道德中心的价值取向。
由于对教师选择的这一价值取向,教师被赋予了道德的意义,成为道德和知识的化身,于是“教师”这一称谓也逐渐有了神性色彩,受到人们的尊奉。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三王四代唯其师”之说(《礼记·学记》)和“天地君亲师”(《荀子·礼论》)的供奉。
这些情况反映了我们的先辈不仅要求教师要“智如泉源”,具备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智慧与能力增进的渊博学识,更要求教师要“谨身修行”“行可以为表仪”,能够用崇高的道德涵养、远大的社会理想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吸引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理想中的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君子”“大丈夫”。同时也说明,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教育天然的本质诉求,是教师这一职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是衡量教师本领的首要标准。
作为新时代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人”,要把师范生培养成古人所说的“人师”、新时代 “四有”好老师,自己 首先必须成为“人师”,成为新时代 “四有”好老师,因此,对自身的师德师风素养必须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
教师教育学院今年4月重组以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优良师德师风建设。为不断提升学院师生师德涵养,学院设立“教师发展论坛”,常年面向全校师生、中小学教师开展活动。“论坛”围绕立德树人、教师师德养成、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名师成长路等师德师风主题展开报告和讨论,目前论坛已举办活动4期,效果很好。同时,为激励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学院与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学会合作,通过每年举办“重庆好老师演讲比赛”等形式,挖掘身边教师师德师风典型事迹,遴选“重庆好老师”,以榜样的力量做好师德价值引领。
第二,教师“教书育人本领”具体体现为学、识、才兼具。
学,即渊博的知识学问,要如汉韩婴所讲的“智如泉源”;识,即见识,是对教书育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要如《礼记·学记》所讲“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礼记·学记》。既要知道教学成功的原因,又要知道教学失败的原因;既要知道求学有难有易,又要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才,即教书育人的技能和方法。要如《学记》所讲“能博喻”(《礼记·学记》。能够广泛地启发诱导),如孔子所讲能“因材施教”(《论语》),能高效教学。
为不断提升学院师生的学、识、才本领,学院依托多学科教师资源优势,推出了“强师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在师生中开展集体读书报告会、交流会,相互推荐好的书籍和文章,分享各自的读书收获和教书育人心得;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同时,聚焦教师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教师教育学有机融合的路径和策略,探索新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和终身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一流教师教育和一流师范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学院还依托分布在全国各中学的20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探索建立“教师小院”,让师生“走出去”,扎根中学课堂现场,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原生教育思想和教学新方法。
总之,优良的师德师风素养、渊博的学识、深邃的见识、多方面的技能,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教书育人本领”。教师教育学院作为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全新平台,全体“教师教育人”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寄语,以寄语为引领,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全体教师教书育人本领,为一流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一流师范生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