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听了陈宝生部长的宣讲报告,受鼓舞与启发,结合学院十四五发展,谈两点心得体会。
一、中国风向标、世界放大镜,教育新使命
19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一场事关民族复兴前途命运的战略谋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百年大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向前进的决心和行动。从1953年至今,14个五年规划(计划)勾勒着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也贯穿着一个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主题: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目前中美处于非对称性博弈(经济总量60%,人均接近1/6;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5%,美国15%等),关键技术、材料、工艺、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处于“卡脖子”阶段;是否能经受美国的极限施压与全面围堵,同时转向对称性博弈,近5年是至关重要。按19大确定的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个2020到2035,人均GDP翻一番,达到2.2万美元。我们未来十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在4.8%左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测算。综合这些,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要达到5.5%。
第二个目标,就是跻身创新国家行列。如果我们把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中创新能力前十位国家的人均GDP做为参照标准,到2035年,中国如果要达到创新性国家参照标准的40%,就需要2020到2035年实现GDP年均增长速度在4.3%左右;如果要达到50%,需要年均增长速度在5.9%左右。但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式和趋势性的变化,我们是达不到的,因此,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动能。教育赋予了支撑与引领并重的战略功能。
教育必须释放出科技红利、人力资本的红利以及内需红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但是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两个不完全适应”:还不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两个“一些”: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要系统破解,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要加快解决。
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教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教育部长陈宝生11月8日、10在《光明日报》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或新局面)为题,明确提出,把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成一个革命性的规划。是否是一个革命性规划或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最根本的从功能结构上,就是看“两个不完全适应”、“两个一些”多大程度上解决了。
二、开启经管新文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根据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新文科建设宣言》,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学校发展的“三步走”奋斗目标、“六个始终坚持”的发展方略,把新征程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融惯入经管学院“学习·诊断·建设”十四五行动方案,起好步。
学院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任务,以新文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依托企业或行业以产学研贯通、商务数据应用的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党建与事业工作深度融合发展,书写学院事业发展奋进之笔。
在全院师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围绕经济管理新文科高质量发展,通过访谈、走访、调研多种方式,厘清学院发展“两个不完全适应”、“两个一些”的表征、制约因素、治理之策。试图在一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启学院发展新格局。
人才培养有新路子:探索“情感驱动、价值引领、专业拓展、素质提升”的大学生“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模式。围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学环节突出8个狠抓,即: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核心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全员一线规则;考风考纪;入职教师助教制度落实;课程思政等教育教学改革;打通产教协同实践教学环节。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导师课程组建设,组建课程团队,开放式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研究生课堂,更新课堂教学资源。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设立优秀生源奖学金,吸收优质生源。每月第三周星期五下午举办师生学术沙龙,每学年资助学生参加一次高规格学术会议,让学生有获得感。
师资队伍建设有新成效:调整与优化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间的师资结构,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实施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团队建设计划;同时选拔一批优秀业界兼职导师和创业导师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学科建设有新突破科:围绕(农林经济管理和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工商管理博士点申报)三个学科领域,突出(学科结构的加减乘除、高质量科研团队建设、新文科实验室申报)三个重点计划,力争进一步强化学科基础,培育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与专业。
科学研究有新进展:对接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设定有限有效目标,培育2-3支优势学科方向科研团队,强化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跟踪研究,产出一批精品力作。
国内国际合作有新局面:与其他学院共同办好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项目研究,提高教师国际化研究能力。利用学校举办的“国际课程周”、“含弘青年论坛”、“云课堂”等平台,引进或柔性引进3-5名国际著名专家前来院工作,开拓1项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
社会服务有新拓展:充分利用学院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领域的发展优势,挖掘现有的校友资源,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办好中国(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并申报全国工商联教学培训基地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