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日以继夜在赶写动物志,整天和天牛标本打交道,十分枯燥乏味,完工之日,好大大放松一下,以恢复体力”,这是八十岁高龄的蒋书楠老先生1994年11月22日写给好友的一封信件,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老先生的疲惫及工作的枯燥,但是他仍然在撰写动物志的道路上笔耕不辍。
4月19日,这封信件时隔25年重新问世,出现在学校图书馆举办的“筚路蓝缕启桃李,鱼雁有信到西南”——西南大学书信记忆展(以下简称"书信展")中。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展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书信展于4月19日上午在中心图书馆负一楼阳光长廊举行了开展仪式。展览将持续到4月28日。
本次书信展活动以校址变迁为线索,以校名更替为脉络,通过对当年书信进行展览以弘扬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了在1940年-1960年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里,西大学子们依然意志坚强,从容面对生活,静心钻研学术的精神。
“烈儿:此间日日警报,家中车辆破滥堆积,收入减低。余及汝母幼妹皆病,真难支持。兹与汝汇寄来第16699号叁拾元邮兑票一张。务要节俭支用,切戒浮费。将来汝投身社会,自知衣食之难也。此谕。”
来自新闻传媒学院的毛国威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这封"永远无法送达的家书"(信中的儿子林祖烈已经在来信前一天的“5·29”大轰炸中遇难),听着信中的谆谆教导,再想到信中“烈儿”已经遇难的事实,现场的每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本次展览展出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展板展示、实物展示和一封家书。
展板部分分为:清代记忆、民国往事、名人轶事、学生时代四个部分。通过这些被记录下的温暖片段,师生们可以还原一个时代的信息,感受一个时代的精神。该展览汇集了黄若瑛、苏葆桢、蒋书楠等名家的书信,可以让师生们从历史的碎片中,感受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传统。
实物部分共展出展品160件,其中图书馆13件,档案馆50件,来自不同的私人展品97件,其中书信20封,老照片46张,校徽、纪念章、聘书、学生证、饭票等相关物品40件。在此次实物展中,图书馆馆藏的作为西南大学前身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刊、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务规程等展品均为首次展出。
此次书信展经学校图书馆长达半年的策划,展出的展品由学校图书馆、档案馆及个人提供。展出的信件大部分由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供职于学校实验茶厂的刘波提供。刘波任重庆市北碚区集邮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清代、民国明信片、信札的收集和研究。
书信作为人类古老的沟通方式,凝聚着上下几千年来的国粹精华。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赖电话、网络进行沟通工作、增进感情,传统书信已经被大家遗忘在了角落里。手写的书信不同于冷冰冰的印刷体,每个人的字都是独特的,字里行间更具温情,所谓“见字如面”正是如此。论方便性,手机自然当仁不让,书信则是带有感情的文字沟通,更有其独特魅力。
同时举办的“一封家书”书写活动更受到大家的青睐。现场发放出纪念封800余个,纪念版明信片1000余个,大学生、集邮协会的会员、校友及市民共463人参加了“一封家书”书写活动。让很少写书信的九零后的学子们感受了墨迹里的真诚与温馨,使更多的学子们重温了传统书信文化。
“通过此次的书信记忆展,我了解到西南大学的历史,也想呼吁大家把笔提起来,去传承这份美好。”现场观展的同学表示,每封书信里面都是一个故事,字里行间更具真挚与感动。“在电子信息时代,这样的活动可以唤起我们对中国家书文化的重视,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与美好。非常期待更多这样的活动!”参加了本次活动的一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
“在这里看到我先生的信,我感触很深,先生信中提到的动物志是我和他一起编写的。先生直到90岁高龄都在一遍一遍的修改书稿,其治学之严谨深深影响了我,也希望在这里能感染更多的学者。”昆虫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昆虫标本馆馆长陈力在看到自己老师蒋书楠先生的书信后这样说。
(图书馆供稿供图 编辑 韩笑 审核 周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