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对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回顾“十三五”,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主动做好引智聚才,持续加强引育并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开创人才强校战略新局面。
药学院 中医药学院建院16年,是超常规发展的16年。这16年间,学院获批党建双创全国样板党支部;获得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获批“药学”学术学位博士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获批教育部工程中心;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在Nature子刊、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总结16年的超常规发展,得益于学院在队伍建设上付出的一系列努力。在过去的几年中,药学院共增加1位国家级人才和6位国家级青年人才,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力推动了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摒弃短视行为,坚持做大规模。学院成立之初,各项指标均十分靠后,且招生规模偏小,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内部部分教职工认为做大师资规模将会导致入不敷出,养不活教师队伍,甚至有可能因为教学工作量不饱和,而让教师无法完成基本的绩效考核。然而,历届党政班子始终坚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面对阻力与压力,统一思想,迎难而上,始终遵循高水平办学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律,甩掉一切坛坛罐罐,持续扩充师资规模,从建院初期的35人发展到今天的90人,为学院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优化引才结构,立足长远发展。如果将人才引进重点放在已经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上,以学院能够提供的条件,往往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很难争得一流专家。同时,引进高级职称的专家也容易出现后续发展潜力有限等问题。鉴于此,学院因势利导,主要把人才引进目光放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身上,通过自身培养,建立一支支撑学院今后几十年发展的年轻、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对于吸收本单位培养的博士生留校,表面上看可以快速融入团队,有利于凝练方向,但长期来看,其弊端就是学术思维容易固化,难以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学院长期坚持外引为主,大力优化学缘结构。
完善培养机制,提供成长土壤。人才引进后如果不提供合适的成长土壤,将很难成长起来。因此,学院将有限的资源,包括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研究生指标的分配,重点向年轻人倾斜。为了鼓励新进青年教师练好内功,学院还修订了绩效方案,规定新进教师三年内不考核总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只需完成老教师的70%,目的就是给新进教师减负、减压,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扎扎实实做一些高质量的工作。今年年初,学院又出台了药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办法,对有冲击四青人才可能的青年教师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支持乃至绩效上都予以重点倾斜,以期在其中培养出新的四青人才,夯实学院的人才梯队,促进学院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