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研究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更加坚定科研报国的信心和决心,7月11日,学校研究生社志联实践队前往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李坪村、修齐镇东河村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宣讲进社区,惠民政策人人知
在东河村村民广场,实践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践,“两不愁三保障”等重要举措的核心要义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普及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东河村村委会干部、百余名村民到场倾听。实践队重点讲述了乡村振兴给老百姓带来的新变化、新机遇,并引导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一起创造光明的未来。党的理论知识竞答环节将宣讲活动推向高潮,村民们热情高涨,踊跃抢答,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宣讲活动在实践队员与村民们嘹亮的红歌合唱中进入尾声,歌声交织在氤氲夜色之中,为宣讲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在咸宜镇李坪村,实践队员向村干部详细了解了当地农民土地承包、流转、经营等相关政策,帮助村干部登记并核对农民土地承包实际面积等基础信息,做好现场的组织动员、宣传引导和秩序维护等工作,加强土地政策宣传,夯实惠民基础。
头顶烈日下农田,沉浸体验产业兴
实践队先后前往李坪村和东河村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实地调研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在西南大学茶学科研教学实践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农学相关专业的队员为村民讲解了栽培知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在魔芋种植基地,村干部为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魔芋的种植技术、加工工艺以及销售情况等。据了解,茶叶、魔芋、猕猴桃等已逐步成为两个村的支柱产业,西南大学和重庆市农科院专家团队联合打造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科研院所”的发展模式,全面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民间艺人零距离,文化铸魂乡村美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只有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打钱棍、竹编和唢呐等民间传统技艺是李坪村和东河村宝贵的文化遗产。实践队先后走访了李坪村的锣鼓班和年过八旬的竹编手艺人,谈及当前的锣鼓班和竹编行业市场,乡村艺人们表示,锣鼓唢呐吹奏技艺和竹编技艺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民间手工艺得到了传承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让传承多年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活力。在东河村,实践队员们在村民们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习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钱棍舞,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钱棍舞的独特魅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力所能及的宣传推广包括钱棍舞在内的民间传统技艺,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革命遗址忆初心,汲取力量向前行
在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实践队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叩问入党初心。随后,队员们拾阶梯而上,共同瞻仰“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追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足迹: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了革命先烈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历史,再现了坚韧不拔、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队员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通过参加本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助力农民实现丰产增收,并将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转换为科学问题,从而推动更多科研产出,真正实现“围绕三农办科研,办好科研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