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 讯 > 专题新闻 > 三下乡系列报道 > 正文
【三下乡系列报道之十八】青春“食”践行 助农促振兴 食品科学学院开展暑...
发布时间:2022-07-19 00:00:00   作者:杜璇、段辉锐、古再里阿依·帕尔哈提   来源: 食品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暑期来临,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拉开序幕。此次活动以“喜迎二十大,青春向未来”为主题,学校组织了重庆市级重点团队20支,校级实践团2支,院级实践团38支,校级小分队188支,院级小分队95支,共计一万两千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接下来,同学们即将把青春活力播种在乡村振兴中,将智慧才干灌注于社会服务中,将满腔热情投注于地方发展中,发扬脚踏实地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绽放青春风采,以青春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近日,食品科学学院“包元履德”振乡村、促产业长寿行实践团赴长寿区龙河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深入农村一线,先后走进插旗山、太和村、保合村,探访当地“老字号”传人,探望敬老院老人,了解保合村慢城建设、乡村振兴的举措与成果。实践团始终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做实事、解难题,深入了解村民对党的执政理念、乡村振兴、食品安全等的认知程度与理解。

活学活用:运用专业创新品

“一拌、二揉、三切、四搓、五炸,这是制作甘麻花的流程,也是匠人智慧的传承。”在插旗山,实践团对甘麻花传人甘雨林夫妇进行采访调研。甘麻花起创于1918年,20年前甘雨林从岳父手中习得,代代相传,是当地人认可的“百年老字号”,备受居民喜爱。在甘雨林夫妇的指导下,实践团体验麻花制作的全流程,体会甘麻花持守传统“匠心”的工匠精神。“守护传统匠心技艺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甘麻花不追名逐利,专注于每一个细节。”甘雨林说道。他们做的每一个麻花,都是匠人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

包装年轻化、口味多元化是食品行业的关键词。根据甘麻花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实践团结合食品科学学院研发的益生菌和包装材料向甘雨林提出了新想法:增加多种口味,使用可降解的包装。这不仅满足绿色发展理念和消费心理,还能提升甘麻花在文化输出、食品创新方面的附加价值。

深入乡村:慰问老人献爱心

实践团走进太和村敬老院,倾听老人们的故事,实地考察调研老人们的饮食、居住条件,结合本专业知识为养老院的膳食提供合理建议,切实保障老人的食品安全。通过与老人聊天,成员们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身体状况,关注老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此外,成员们还给老人进行饮食科普宣传,并送去爱心水果、帮助打扫敬老院卫生。

走村入户:探民家调民情

为了解当地居民在乡村振兴成果和食品安全的认识,实践团在保合村村委的带领下,走进当地居民的家中进行乡村振兴成果和食品安全调研。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地大部分居民认为乡村振兴促进村庄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并将大力支持政府乡村振兴的开展与建设。在食品安全调研中,实践团发现当地居民对食品安全方面的了解度不够,组织成员利用专业知识向当地居民进行食品安全科普。

“村民盖起了小洋楼,村庄变美了,老百姓的日子变好了……”这是保合村的真实写照。保合村曾经是当地有名的“后进村”,支撑产业严重不足,人口大量外流。近年,乡村振兴战略与国际慢城理念的有机融合,给保合村打造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强劲引擎,让曾经的“后进村”逐渐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拓宽了当地政府在保合村进行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

食品科学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乡村是发挥才智、锤炼高尚品德的重要平台,促使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在此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以服务三农初心为指引,察脱贫成果、悟党性真理、学专业知识、解人民困惑,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