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系列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 讯 > 专题新闻 > 三下乡系列报道 > 正文
【三下乡系列报道之六】水产学院赴江津开展长江大保护主题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2-07-09 00:00:00   作者:陈晓、侯竟成   来源: 水产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暑期来临,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拉开序幕。此次活动以“喜迎二十大,青春向未来”为主题,学校组织了重庆市级重点团队20支,校级实践团2支,院级实践团38支,校级小分队188支,院级小分队95支,共计一万两千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接下来,同学们即将把青春活力播种在乡村振兴中,将智慧才干灌注于社会服务中,将满腔热情投注于地方发展中,发扬脚踏实地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绽放青春风采,以青春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江清水送下游,鱼中稀客自然来。7月5日至6日,水产学院“上善若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组织共26名成员赴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共护美丽长江,同筑鱼乐生态”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下长江生态保护之路为主旨展开调研与宣传。

长江无鱼,民以何渔?据悉,重庆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整个长江上游以及三峡库区重要的鱼类种质资源储存库和鱼类早期资源补充源,对维系我国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及鱼类生物多样性以及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马,致敬学习护渔志愿者。水产学院实践团走访江津区油溪镇鸿鹄护渔志愿队并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志愿队队长刘鸿向大家介绍了志愿队的发展历程,分享了长江禁渔政策下打击非法捕捞所遇难题和取得的成果。实践团为志愿队制止非法捕捞“不分白天黑夜、不怕风吹雨打、不惧严寒酷暑、不惧流言蜚语”的“四不”精神所动容。用耳朵倾听长江的呼喊,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同学们纷纷表示,应积极向护渔志愿者们学习,为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以后看到非法钓鱼、捕鱼的人,更应该自觉上前阻止。”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知行合一,开展鱼类保护微课堂江津区油溪镇海事码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护船上,一场别样的鱼类保护微课堂正在开展。水产学院副教授刘建虎老师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意义为实践团的同学们讲述了长江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赵家中坝产卵场岸边,师生共同探寻鱼类繁衍生息的奥秘,了解不同种类鱼卵对水环境的各种要求。白沙长江大桥桥边,师生观摩重庆江津区白沙长江大桥这一长江生态保护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宏伟建筑、生态保护与基建相结合的典范。

薪火相传护佑大江鱼影宣教课实践团一行来到江津区林业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宣教中心。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王维及干部段聪为水产学院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宣教课。实践团以座谈会的形式与保护区管理处领导深入交流,切实加深了同学们对长江保护与珍稀特有鱼类保护重要意义的理解。

青春之我,赋能乡村长江大保护。入渝第一岛对赵家中坝产卵场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实践团登岛走访岛上居民进行民意调查、发放鱼类保护宣传册,与岛上居民进行了友好交流并积极向岛上居民科普长江鱼类保护相关知识。宣讲员侯竟成说表示,希望通过宣讲活动,向社会大众传达长江大保护理念,共同促进长江生态恢复,保护好长江。

在交流调研和科普宣讲之后,实践团成员感受颇深,纷纷表示,身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更应该走进基层,贴近专业,多虚心学习实践经验,多用心感受长江保护从业人员的爱家爱国真情,多用眼观察时代发展带给长江生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