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 讯 > 专题新闻 > 脱贫攻坚 > 正文
学校赴昌宁开展社会服务帮扶工作
发布时间:2020-08-26 00:00:00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来源: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浏览次数:

今年暑假,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田阡教授带领“记住乡愁,脱贫攻坚”社会服务工作队抵达昌宁县湾甸乡,扎实开展以“撰写一村史村志,打造一批民族生态博物馆,资助一名傣族家庭学生,支持一个学研究会组建一傣族歌舞队”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系列帮扶活动。

在湾甸乡帕旭芒石寨、马棒寨等地,社会服务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傣乡农家,采访干部、农民、学生等不同人群,了解村寨的民风民俗;走访地方史志编辑部门,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拜访政府职能部门,获取各类统计报表。在全面、深入理解当地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为各村寨撰写一本村史村志,帮助他们讲好家乡故事。

工作队在田野调查中注重素材搜集和文化挖掘,根据大量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结合当地实际,与当地干部群众沟通协商,认真谋划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通过专家指导、村民参与的模式,以当地傣族文化为依托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帮助村寨实现旅游资源向现实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

针对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现实情况,工作队分别对帕旭芒石寨和马棒寨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傣族学生开展长期资助与帮扶,直至其完成全部学业。工作队将扶贫工作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通过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升学指导、爱心结对等形式引导学生勤学奋进,立志成才。

当地群众由于专业知识匮乏,对民族文化历史的传承较为担忧。工作队当即决定在当地建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从人力、智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当地傣学研究会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度挖掘当地傣族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地考察当地傣族的民族风俗、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艺术等,全面梳理当地傣族与周边的汉族、苗族、布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痕迹,为弘扬民族文化,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样本。

同时,工作队将帮助当地打造一支在当地有声望、在地区有名气、在省里有影响的傣族歌舞队,采取资助、民族歌曲录制、摄影摄像等方式帮助其展开宣传,助推其成为推动昌宁乡村振兴的一张文化名片。

此外,工作队致力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活动,在帕旭芒石寨和马棒寨的每一个家庭公益拍摄全家福,记录每一张照片背后温馨的家庭故事,弘扬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的家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