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凝结的是中国智慧,科学家和普通人民的团结力量,蕴含的是一代承一代接续奋斗的工匠们创新、严谨、一丝不苟、专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2017年我校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帮助千万家解决温饱问题后,袁隆平院士仍老当益壮,40多年如一日,带领团队一往无前朝他许下的“禾下乘凉梦”奋进。
从2017年成立团队以后到2020年,三年之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全国的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2万亩扩大到10万亩;9月下旬起,10万亩海水稻陆续完成测产;其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和山东东营、潍坊、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
海水稻比其他普通的水稻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又喂下一颗安心丸。
2020年11月10日,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相当于3896层楼高,大约132个大气压。
在这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压之下,发展科技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完美地扛住万米的压力新型高强度钛合金载人舱,能够在一万五千米海水压力下稳定供电的深海锂电池,重达两吨的可弃压载铁,可转动360°、操作精度达到1cm的机械手成为实现深潜万米奇迹的坚实基础。
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高科技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是众多高尖技术的高度综合。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天问一号成功升空,计划飞行约7个月抵达火星,并通过2至3个月的环绕飞行后着陆火星表面,开展探测任务。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116天,飞行里程突破3亿千米,距离地球约6380万千米。
它将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2020年11月16日,我国首颗自主高光谱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高光谱卫星在矿物、植被、水体、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应用优势,比如在水体质量调查方面,开展了太湖等大型湖库以及大规模水产养殖区水体透明度、富营养等级等水质信息的提取。

高光谱卫星的投入运行,将为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由数量向质量和生态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去年年底“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复飞成功的欢呼声犹在耳畔,我们又迎来了“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2020年,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乙遥一运载火箭带着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船送上了太空。
| 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屡创辉煌—— |
|
2017.4.20 天舟一号发射 2017.4.26 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2017.6.28 055型驱逐舰下水 2017.8 袁隆平“海水稻”出产 2017.10 “中国天眼”顺利运行 |
| 2018.6.12 “造岛神器”天鲲号首航 2018.9.10 海龙11000深潜5630m创纪录 2018.10.20 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 2018.10.23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2018.12.8 嫦娥四号开启探月新征程 |
| 2019.1.5 复兴号动车组正式线上运营 2019.6.12 京张高铁实现全球轨道贯通 2019.9.25 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2019.10.1 风-41洲际核导弹方阵国庆亮相 2019.12.17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
2020……
江山秀丽,人民英雄……这是我们的祖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都需要增强创新动力。一个个创新成果、国之重器,正成为增添动力的利器。
点点星火连成一片繁荣的海洋,
西大学子怀揽星入海、跨江破浪的梦想,
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星光,
点靓山河!
大国重器,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