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思想铸魂“玉兰心”
新农科建设下科研与实践育人一体化改革
发布时间:2022-03-15 21:17:03   作者:牟秦杰   来源: 资源环境学院   浏览次数:


学院深入学习《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聚焦构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实施以“光炯行动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为支撑的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体系,肩负“四大使命”,对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大批懂农爱农复合型人才。

一、 着力“三个牢记”,树立“新农科”建设下科研与实践育人一体化理念

(一)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资源环境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摆在首位,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要求。学院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结合“三进”不同阶段、不同学段的不同认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讲授和科研实践之中。

2.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大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铸魂作用。强化“光炯培育计划”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好学雷锋志愿服务重要载体,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二)始终牢记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这是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事业举旗定向的根本遵循,也是涉农高校的初心与使命在新时期的精确概括和明确要求。

学院秉承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精心教书、诚心育人”的精神,牢记“崇德 博学 求实 创新”的院训,努力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上更深一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方面走在前列,在新农科建设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德国科学院院士、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人才的作用,发挥科技合作基地、野外观测试验站和科技小院的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及企业共同创建各种类型的教学实习及科研示范基地50余个,技术咨询与服务项目辐射全国各地。

二、搭建“一点两翼”育人框架,深入推进科研与实践育人一体化改革

侯光炯先生是中国土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作为世界知名的土壤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中国土壤科学理论,作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侯光炯院士将自己的土壤科学研究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结起来,几十年如一日,许大地以生死,奉民生以甘苦,让生命之树在中国的土壤上开花结果。

学院以传承侯光炯精神为重任,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以“一点两翼”为育人框架,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科研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两翼,实施光炯培育计划和“雷锋式班集体”创建活动。以侯光炯院士为榜样,学习他强国富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精心教书、诚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奉献如土、劳作似牛的高尚情操,学习他情系三农、躬身实践的科研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管理项目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6种能力),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一)“光炯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亮点

1.以“光炯”创新实验班作为实施单元,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院以“光炯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为依托,结合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光炯”创新实验班学生开展研究型教学及创新性实验,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进行分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全方位开展教学改革。同时,学院采取了研究生推免指标重点向“光炯”创新实验班倾斜,并接受社会各界捐赠,为“光炯”创新实验班学生设立奖学金等措施。

创新实验班从2013级试实施“1+3”的人才培养模式,经不断实践改革,从2010级起开始实施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硕博连读“3+1+1+4”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体班代替了虚拟班,共培养212本科生,就业率100%,其中升学率57.5%。

2.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为平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光炯”培育项目的开展为平台,每年拿出1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办星火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创意大赛、创新创业沙龙、暑期创享课堂,积极孵化项目参评“含弘杯”“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互联网+”创业大赛,建立创新竞赛、科普活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四位一体的培养平台。

“光炯”培育项目每年资助15项,学院师生积极响应,覆盖广泛,每年参与人数近200人。总体来看,参加项目的同学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超过7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项目资助本科生公开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培养了科研的后备队伍,督促学生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依托光炯项目,每年组织超过300名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多次被评为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小分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互联网+”全国铜奖2个,省部级奖项7个。

3.以“光炯”学术论坛,加强名家大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力

“光炯”学术论坛旨在为本科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深化学术探索,激发科研热情,鼓励科研创新;同时面向社会,建立与社会实践互动的交流机制,使学术健康发展。按照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等专业分别举办,采取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方式,各个专业至少每月举办一次。

学院37名教授每年至少给本科生作一次学科前沿学术报告,年均50余场次,时间灵活,知识范围广,科学热点突出,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科化、学理化,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逐步完成进头脑的任务。

(二)“雷锋式班集体”创建活动亮点

1.创建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坚持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着力构建“一套班级自主管理制度、一个雷锋精神践行阵地、一个主题教育示范活动、一个志愿服务公益团队、一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完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以班级为单位推动志愿服务开展。建设雷锋精神践行阵地,班级采取结对子等方式,主动联系、自主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打造主题教育示范活动,结合班级专业特色,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大地之子”志愿服务队,由创建活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雷锋式标兵”组成,主要开展国情知识宣讲和公益服务行动。形成一套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觉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完善“雷锋式班级”和“雷锋式标兵”考核评价体系,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活动考核办法,按照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对班级和个人创建、践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总结表彰。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雷锋式班级”创建成效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纳入党员发展的条件之中,调动学生参与争创的积极性;学生工作经费向创建活动倾斜,重点扶持创建项目,为活动开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

3.打造支撑展示平台。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红色教育学习平台,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德育教育,为“雷锋式班级”创建提供有力支撑。成立创建活动宣传小组,开设“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网络专栏,利用微博、微信、校内网等新媒体平台,采取典型报道、跟踪推进、交流互动等形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对先进典型和创建经验进行示范推广,形成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良好氛围。

学院连续七年积极推进“雷锋式班级创建”活动,先后被光明网等媒体报道10余次,被《西南大学德育荟萃》作为典型案例收录,获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



重庆卫视采访

 

 

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联盟交流会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校友回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