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与工作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在此背景下,文学院立足专业实际,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工作思路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以文化育人为核心,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逐渐形成“一所一平台,研习+体验+实践”和以点带面形成辐射结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二)聚焦问题
学院立足专业特点,聚焦“十大育人体系”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坚持“育人参与无遗漏,育人过程无断点,育人方位无盲区”的改革原则,围绕“三个着力”的改革路径,通过读写提升、文化传承、文化体验、文化创新等活动设计,着力构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牵引的立体育人模式,推动构建起制度保障有力、运行机制顺畅、专业特色彰显、育人合力显著的“三全育人”新生态。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学院秉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育德才兼备之人才”的宗旨,依托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和重庆市国学院平台优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创新发展和辐射推广为重点,积极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引导广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开启智慧、明德修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驱动和提升文化强国的责任自觉。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引领性、时代性、实践性、广泛性、辐射性和专业性,形成了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联动育人效应。
(一)党团共建,着手文化育人平台构建,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引领性
党建带团建,构建党群一体化工作模式
积极发挥教工一支部作为全国样板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教师党员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的显著优势,以党建带团建,除教书育人以外积极指导团学组织开展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美德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积累、智慧启蒙、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重要抓手。教师党员携手团学组织开展“循顺阳登高,存家国志远”等系列活动,引导学校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技艺;开展教授午餐会,强化课堂之外的育人效果,以点带面,助力文化建设。
搭建网络平台,打造文化育人新途径
建立了“缙陵南风”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百家说”、“朝花夕拾”、“溯源华夏”三大板块,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创建微信小程序“指典弘文”,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趣味性地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较好地遵循了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有效地打通了认知、情感、行为的“最后一公里”,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做出了实验性的有益尝试。
学院创办指典弘文小程序
(二)全院助力,立足学科专业平台优势,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专业性
依托专任教师,强化文化育人专业指导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学院紧紧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重庆市国学院的平台优势,成立了以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王本朝教授任团长的专家指导团,囊括了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学、美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专业的专家教授,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3人。专家指导团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指导,充分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专业性。
“五课一体”,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工程
学院遵循“知识学习、思想提升、能力锻造、课堂延展”的原则,创建融汇课前、课中、课后、课上、课下于一体的综合学习模式,实施课程思政培育计划,每年遴选部分课程或课程组资助,鼓励其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与研究;实施“五课一体”综合教学模式改革培育计划,每年遴选部分课程或课程组进行综合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第二课堂”引领计划,每年针对体现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等的学术讲堂、教授学术工坊、教授午餐会、学术沙龙等进行资助,切实彰显“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三)趣味设计,致力传统文化技艺体验与推广,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辐射性
体验传统技艺,唤醒文化传承
学院先后举办“经典·传承”经典诵读大会近10届、“国学季风校园诗词大会”3届、承办重庆市第一届成语大赛西南大学赛区选拔赛,累计参与学生近万人。推出戏剧、射艺、文学、书法四大体验项目,每个项目推出一讲一练活动,致力于大学生的兴趣和传统经典文化两个基本点,由点到面,构筑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体验模式。在不断完善机制的同时,更是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和活动的参与度,让参与者从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增强文化育人的体验感,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广泛性。
开展“循顺阳登高,存家国志远”传统技艺推广活动
搭建沟通桥梁,助推文化海外传播
依托中泰合作项目和汉语国家教育专业实习实践,积极开展留学生交流会、中泰教师交流、文化互访、参与泰国孔子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等,近10年来,累计为596名泰国留学生开展了汉语一对一语伴活动,组织师生赴泰国参加文化交流和实习实践达100余人次;中泰“2+2”项目成果丰硕,已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典范;主动开展推广语伴结对的一对一活动,促进泰国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设“孔子课堂文化营”、“泰国学生文化营”,教授留学生民族乐器、中国传统舞蹈和中国诗词,举办泰国留学生汉语比赛、“我的中国梦”中泰学生汉语演讲比赛。
(四)普适兼顾,着力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提升,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时代性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国上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际,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提振文化自信、凝聚共识和人心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复兴的磅礴力量。学院积极挖掘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养分,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在校园中掀起了“成语热”“诗词热”“国学热”等传统文化研习热潮,开展高校宣讲活动30余场,每周深入周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启蒙工作,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五)师生同行,着眼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性
学院倡导知行合一,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学以致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现已在北碚社区开展了近百次“星火素质拓展活动”“萤火虫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近万人,并与江津区贾嗣镇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贾嗣服务点”,深入开展方言调查、文艺演出等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百余次。在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亲自策划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关活动先后被新华网、华龙网等媒体报道,近5年获评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市级1次、校级3次。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三、实施效果
(一)传承文化基因,廓清思想迷雾
通过文化研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多样文化知识,内化自身涵养,升华思想道德水平,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广泛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当代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形成文化品牌,激发育人活力
教授午餐会开展60余次,育人成果突出,被半月谈等媒体多次报道。获批“指典弘文”网络文化工作坊,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国文和鸣”等特色品牌和特色栏目,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及形式多样的鲜活技艺体验活动,特色品牌活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增强。
李永东教授与学生开展教授午餐会
(三)开展文化研究,成果有效转化
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动力更加强烈,考取与中华文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数量保持稳定。学生张一潇的课题《诗词类电视节目对当代青少年审美境界提升的作用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万雯昕的课题《动画中的中国美学元素对青少年审美影响的研究》,成功申报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四)厚植文化优势,社会反响热烈
辐射学院、学校、海外学生和广大群众,在学院范围内几乎实现班班有阵地、人人齐参与的良好形势。2019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8次,受益学生2000余人;“指典弘文”小程序累计参与用户800人;传统文化技艺体验吸引1200余人参与;微信公众号栏目“国文和鸣”栏目累计阅读量3260次;在2019年“三下乡”实践中成了6份调研报告,其中2份调研报告获湖南省人大副主任、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肯定批示;2018年至今,刘叙武老师前往泰国,为东南亚受众宣讲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期间被“人民网”等国内主流媒体所报道。依托学院专业、学科优势,学院师生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责任,积极投身各类文化活动、社会服务之中,引起了极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