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思路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高校民族学生是建设伟大祖国和美丽家乡、确保各民族与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栋梁。这支力量思想是否成熟、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关键时刻能否靠得住关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败。高校少数民族党员发展培养意义更加重大,对团结各族师生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做好民族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5月,在学校的支持指导下,民族学生示范支部正式成立。从学院各年级、各民族中,择优选取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扎实、维护民族团结、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党员组建本支部。支部立足专业、立足实际、立足特色,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以组织育人为基础,以品牌活动为依托。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建设,探索形成“一二三四五”工作法,着力将支部建设成党建工作的“桥头堡”,将党员培育成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影响带动更多学生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磅礴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坚守一个初心,把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1.建立“纯、坚、团、深、严、先”六字标准工作体系
在确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和发展党员时,突出“党性”“民族”“示范”特点,从入党动机、信仰信念、民族团结、理论政策、法规校规、行为表现六个维度综合考察,即要求“纯、坚、团、深、严、先”,避免唯学习成绩论,唯学生干部论。
2.打造分享式、体验式、沙龙式“共享共学”教育模式
在支部各项活动中,强化政治理论、民族团结和国情民情校情教育。倡导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定期举行沙龙分享,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经典著作的思想价值。组织生活固定开设民族故事分享环节,由支部成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享一则民族故事或风俗知识,丰富内容、涵养心灵,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到校史馆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到小平故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到民族地区开展国情民情教育,通过体验让教育身临其境、入脑入心。
(二)发挥两个作用,培育民族团结的领头雁
1.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打造“石榴籽”成长沃土
一是发挥支部对民族学生骨干培养联系作用。实现四个全覆盖,即支部党员成长成才全覆盖、少数民族主要班团干部联系全覆盖、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素质拓展全覆盖、少数民族学生党史教育全覆盖。
二是发挥支部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作用。为少数民族新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活动,进行“党的艰苦岁月和现实启示”党史教育和“擦清历史的镜子”抗战精神教育。以党建带团建,开展主题联谊活动。重点讲好“党对少数民族解放事业的历史功绩”。
三是发挥支部对困难学生关心帮扶作用。为基础薄弱的边疆学生“开小灶”进行学业指导,通过节日慰问、勤工助学等形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让民族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感受到党支部就在他们身边。
2.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勇担“石榴籽”时代使命
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标准开展“参加1次公益活动、联系1名低年级学生、汇报1次学习心得、提出1条意见建议、参加1次服务活动”的“五个一”活动。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遵纪守法的倡导者,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做志愿服务国家需要的争先者,做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者。
(三)开展三化建设,增强组织育人的真本领
在支部自身建设方面,开展“标准化、网格化、项目化”三化组织建设行动,增强组织育人的真本领。
一是以标准化带动规范化。标准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从时间、人员、程序、内容四个环节抓起,通过订好计划、做好考勤、学习笔记等形式,维护党内生活的严肃性,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
二是以网格化推动全覆盖。选优配强支部班子,由熟悉民族工作的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由优秀民族学生党员担任支委。成立网络阵地小组、微党课小组、民族故事分享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4个小组。形成支委-小组-结对子三级、分层、网格化组织系统。
三是以项目化塑造品牌化。将民族故事分享、支部公众号运营、全覆盖结对帮扶、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社会实践等工作项目化,由支部成员分别牵头、全体成员明晰职责,充分调动支部成员积极性,有效解决党员参与度低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动为联动,打造品牌党建项目。
(四)力求四个注重,强壮协同育人的主心骨
1.学习内容注重“精”
根据党和国家最新精神、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精心确定学习内容,力求精学实用。保证新时代新思想连续学、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坚持学、国家和学校决策部署及时学。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力求学有实用、力戒形式主义。
2.活动方式注重“新”
支部着力打造分享式、体验式、沙龙式“共享共学”主题党日活动,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力求全员参与;推动主题党日全员分工协作,力求全心参与;活动地点不拘泥于教室,推动走进乡村、走进田野、走进基地、走进校史馆,力求乐于参与。
3.覆盖范围注重“广”
一是通过组织生活,围绕国家和学校发展有关主题,带领支部党员和尽可能多的服务对象一同提升政治素养,增强责任意识。
二是将扩大支部辐射示范效应,尽可能向全校延伸。支部培养的少数民族预科入党积极分子一年结业后会升入各学院,利用此契机,精心开展专题结业教育,鼓励他们争做典型,发挥示范效应。
三是线上线下齐发力,延展辐射范围和群体。依托学校宣传部、学院党委共建的民族e站网络文化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优秀民族党员代表事迹展,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4.党建效果注重“实”
与学院民族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协同联动,积极整合相关资源,以学生考研考博指导、课题申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为着力点,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党建工作实效性。
(五)筑牢五个平台,打出精准发力的组合拳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构筑网络、文化、实践、服务、课程育人协同联动工作平台。
1.打造网络育人“协同”平台
依托民族e站网络文化工作坊,精心打造网络阵地,开设“战斗堡垒”“一面旗帜”“学习路上”三个板块,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传播少数民族党员感人事迹,报道支部特色工作,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2.打造文化育人“浸润”平台
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节期间,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少数民族党员代表事迹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展和民族理论政策宣讲等活动,讲好“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的团结故事。
3.打造实践育人“精品”平台
建立广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用邓小平同志的成长历程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假期开展“走壮乡初心如磐七十载,访民情同心筑梦新时代”等精品实践活动,鼓励支部党员走到田间地头了解自身使命,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中炼就过硬本领。
4.打造服务育人“暖心”平台
结合学院民族学生学业切实诉求,做足绣花工,鼓励支部党员为少数民族同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专业志愿辅导服务,做少数民族学生信得过的“知心人”。
5.打造课程育人“互补”平台
推动组织育人与课程育人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开展学业交流分享会等活动深化领悟课堂所学,以理论学习成果指导支部建设。
三、成效与经验
1.支部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经过一年多发展建设,支部现有党员17人,其中新发展党员7人,少数民族党员13人。支部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1人获年度优秀学生标兵,1人获评国家奖学金,1人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1人被推选为学校党代会代表。
2. 支部组织育人功能不断发挥
支部成立以来,共培养少数民族入党积极分子53人,结对联系少数民族主要班团干部和学生骨干87人,面向全院300多名少数民族新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发布推送21篇,阅读量超过4000余次,其中《打起手鼓唱起歌》《加油!说给武汉,说给中国!》被学校官方抖音号转载。
3. 支部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支部被遴选为西南大学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典型经验做法在全院各学生支部中宣传推广,并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培训会上作经验交流1次。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被学校官网、中国高校之窗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民族节期间支部和民族e站网络文化工作坊开展线下宣传
开展“不忘初心勇担当,激发活力展作为”主题党日并庆祝支部一岁生日
民族学生示范支部和少数民族预科团支部赴广安开展主题教育
暑期赴贵州刚边壮族乡开展社会实践,图为与92岁老党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