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校园文化,西大品牌“玉兰创”
【散文】望春满园开,不染缁尘垢
发布时间:2022-04-13 18:19:35   作者:赵忆嘉   来源: 桃园文学社   浏览次数:

望春满园开,不染缁尘垢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如若你问西南大学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不用看别的,单看那一片玉兰就够了。因为春天,偏心地把它的所有,都化作了一片玉兰花开。

“日晃帘栊晴喷雪”。当融融春意染绿风光旖旎的西大校园时,煦煦的春风就送来了玉兰日日渐盛的诱人消息。二月末、三月初,回暖的春日里,一株株干净利落的秃枝上,一朵朵历经严冬的白玉兰正悄无声息地冲破花苞,它们在春风的爱抚下,率先用素洁的画笔,勾勒出浪漫的西大之景。近看,玉兰如玉蝶翩翩,正托举着粒粒花朵,片片花瓣精致得宛如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玉器;远望,白玉兰似云朵团团,正摇曳着满树春意,在暗灰色建筑的映衬下,更显晶莹皎洁、姿态俊逸。由于长江河谷地形容易聚热保温,雪对重庆人来说便是稀客,而白玉兰铺上一地莹白,在春暖之时到来,了结了寒冬里未曾感知雪景之人的遗憾。

清香阵阵,素颜修行,超凡脱俗,清洁高雅——玉兰花包裹着她的兰心蕙质;花开亭亭,从容淡定,傲然挺立,风姿绰约——玉兰树展现着她的优雅圣洁。在我眼中,白玉兰之所以胜过其他春花的洁白,正是因为她的兰心蕙质,正是因为她的优雅圣洁、亭亭特立。这也难怪玉兰成为了我校的校花——玉兰特立于万亩校园中,而西大“特立西南”。西大学子在阵阵玉兰花香中酝酿梦想,在春夏秋冬践行着“含弘光大 既往开来”的校训,挺立于世;西南大学则“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西大人择玉兰为校花,大抵是寄托他们对优雅高洁之品质的向往,对拼搏进取之精神的追求。

银白色逐渐褪去的时候,粉紫色的海便急不可耐地汇入了西大的春日景色中——几天前如一支支毛笔头立于枝干之上的望春玉兰和二乔玉兰竞相开放,幽香远溢。崇明湖畔,图书馆旁,教学楼下,校史馆边,一朵朵玉兰花迎风而上伸展着婀娜的腰肢,朵朵玉兰盈润饱满,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暗香。点点粉紫,朵朵烂漫,成为了校园里最灿烂的一隅。

似乎是嗅到了馥郁的玉兰花香,重庆难得开了好几日的太阳。喜出望外的西大学子在明媚的阳光里,穿梭于学校十多处玉兰赏花点,纷纷打卡留念。我同样踏上了这场玉兰花送来的春日之约。坐上校车,漫无目的地跟着车的轨迹,我贴着春风感受花蕊吐露甘甜的芬芳,领略云蒸霞蔚、粉妆玉琢,把心交给这幅由自然描绘的粉紫色风景画中。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课后路过半月楼,和那片玉兰树林的巧遇。彼时是下午三点一刻,太阳高照时分,我在一株玉兰树下驻足,仰头就遇见了心动:伴着每一缕金色的光倾泻而下,粉白的玉兰花被阳光勾勒出它的形状,朵朵花千姿百态,或含苞待放,或开得灿烂;花瓣像是穿上了粉色的纱,迎风舞动,艳丽动人;苍黑遒劲的花枝把头顶上的天空分割,一半是温润澄碧的天,一半是纷繁绽放的花,是镜头里浑然天成的工笔画。

“树上是施了粉黛的灼灼其华,树下是别有姿韵的花样年华。” 或许是晴天的映衬,加之学校栽种的望春玉兰和二乔玉兰比白玉兰多,仲春的玉兰风景画更为艳丽、更为壮观。玉兰开花热烈洒脱、婀娜多姿、冰清玉洁,使得校园氤氲粉白紫白色的雾气。灿烂盛开如西大玉兰,奋进拼搏如西大学子。

百年西大历经沧桑,却永葆昂扬向上的青春姿态。这里永远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进行时”:在西大前身西南师范大学执教20多年的国学大师、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一生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的侯光炯院士,把毕生精力贡献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为发展新疆的瓜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这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革命前辈们,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一生致力于科研和教育,呼应着白玉兰创新开拓、奋发向上精神。

如今的西大人,以优秀的革命前辈为榜样,他们做造梦者、耕耘者,“学行天下”。疫情肆虐未曾让他们的追梦生活按下暂停键。有人重复着三点一线的单调日子,只为一战成硕;有人勤勤恳恳、风雨无阻,为比赛倾尽所能;有人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青春抗疫……这无一不体现着玉兰的报恩之涵抑或进取之意。奋勇拼搏的西大学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青春的战场上展现个人风采,实现自我价值,用实际行动报答学校,回报社会。

望春满园开,不染缁尘垢。玉兰见证着西南大学的发展变迁,她开在了感恩惠风、膏雨、春晖的返璞归真中,静默而不喧嚣,静美而不张扬,于人世间特立独行,在幽香中传达进取之意。月末,一场春雨过,整树花片片凋零,枝干上朵朵不留,唯落得一地洁白。玉兰花谢了,可她骨子里的优雅、高洁、报恩、进取,终将化为浩然之气盈于天地之间,始终不渝地浸染着西南大学的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