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思想铸魂“玉兰心”
理科院系“三全育人”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3-16 09:58:09   作者:刘汭雪   来源: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浏览次数:

一、体系构建背景和思路

加强高校理科院系学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和文科专业相比,理科专业“课程难度大、知识体系复杂、日常课时较多、实验作业较多”,学科知识之间系统性强、连续性强、逻辑性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而互联网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冲击,又让高校普遍面临着上课抬头率低、笔记率低的严峻挑战。因此,“专业思想不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多、动手能力不强”成为影响理科生学风提升的突出问题。

陈宝生部长指出,学风建设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项系统工程。让高校每一位教职工和家长、企业、校友等社会各界都参与并形成合力,是学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高校理学本科生的构成趋于多元化,其学习兴趣、升学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等也已发生分化,单一标准的学风建设举措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根据以上学情调研的分析,立足自身师范见长的理科院系特点,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贯通到学风建设体系构建中,探索出了本科教育学风建设333体系“学院党政、师生员工、社会支持”3主体,实现全员育人; 抓“勤学、善学、乐学”3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抓“带学、导学、帮学”3层次,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学风体系的具体举措


图1 学风建设体系框架图

(一)抓3个主体作用,以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整合学风建设各种力量。

1.班级1对1,落实党政班子的领导主体作用。

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执行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党政联席会成员一对一联系本科生班级,着重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业引导,制定具体量化职责;学院班子每学期与本科学生代表面对面座谈至少一次,解读培养方案,回应学生关切。

2.师生2+1,落实骨干队伍的组织实施作用。

(1)打造“教授下午茶”活动品牌,邀请教授与本科生进行零距离交流,做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教研室定期组织学生座谈,重视教学反馈,提升教学水平。

(2)每个班级落实2(1个专职辅导员+1个专业班主任)+1个高年级副班主任。选聘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学风建设,给予较高工作补贴;遴选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做副班主任,负责班级学风建设具体举措实施,如牵头“两早一炼”和集体答疑;

(3)精选各学科优秀教师做学业导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学术创新学习和研究。

3.社会N+1,落实校外各界的支持协同作用。

通过入学家长会、学期反馈、学业警示等方式,坚持家校协同开展学风建设;通过中学名师讲座、校友沙龙、基地实习等方式,努力形成校内校外学风建设合力。

(二)抓3个重要阶段,以全过程育人的科学理念定位学风建设各年级目标。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逐步形成“勤学—善学—乐学”的逐年级提升的学风建设体系。

1.入学阶段,抓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勤学习。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新生导论课等开展专业启蒙教育,通过新媒体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线上线下提高专业认同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通过“两早一炼”和“无手机课堂”等强化规则意识,引导新生尽快适应高校课程的学习,做到每课必到、每课必学、每课必有收获,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2.中低阶段,抓专业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善学习。

以师范生技能提升和学术科技创新为抓手,在大一下学期、大二和大三上学期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让学生善于学习。大一下引导学生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师范生提升所缺技能,非师范生树立考研目标;大二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学习水平,夯实专业基础;大三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调整职业规划,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升学深造是基础学科重要的出口,因此我们将培养学生升学深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升学指导服务工作前瞻性和针对性作为贯穿四年的学风建设重心。

3.毕业阶段,抓专业实习实践,引导学生乐学习。

大三下和大四阶段,通过组织实习实践、学术夏令营等,抓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和养成,引导学生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不断追求自我效能提升。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触,助力打造好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一方面以正确的观念看待学业与求职之间的关系,紧抓学分,确保完成应修尽修,按时按质撰写毕业论文,顺利毕业。针对理科属性,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促进学生乐于不断自主学习,从根本上促进优良学风持续的良性循环。

(三)抓3个主要层次,以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发展论推进学风建设各个环节。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发展需求,制定了三个层次的学风建设布局:上—创新团队学有余力高精尖,中—第二课堂营造氛围比赶超,下—党员先锋学业帮扶朋辈助。

1.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带学,致力科研育人,促进教学科研与学风建设的强强联合。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国家社会需求,组建“科学研究型、科技应用型、师范技能型”3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驱动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联合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的力量,实现部分优秀学生的高层次提升。

大力研发学术科技创新课程,推动本科生学术创新体系的科学化、层次化、专业化;大力建设学业导师团队,将指导本科生学术科技创新、开展本科生学术讲座交流等纳入教师常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支持学术创新项目,实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校级创新项目和院级创新项目、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三级联动,计划年立项50项;大力开辟学术创新阵地,以实验中心和开放实验室,教育实习中学和科研合作单位为重点建设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大力保障学术创新持续投入,学院投入经费10-20万/年;大力推进科技竞赛,精心组织师范生演讲、科普讲解大赛、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等本科生学术科技创新和师范生技能提升竞赛活动。

2.针对大多数学生优化六导举措,营造学习氛围,促进第二课堂对学风建设的强力支撑。

根据理科生特点和师范生特长,整合优化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育人的合力。

以科学家精神和做“四有”好老师为着力点,开展师范生专业化的思想引导;以学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师范生技能提升为重心,开展多元化的学业指导;以每学年的“国家奖学金擂台赛”、每学期的“学霸寝室”、每月的“格物先锋”评选,进行身边化的榜样倡导;以多级学业警示、每月考勤公示,开展制度化的纪律督导;以新生入学和毕业生教育为关键点,开展常态化的心理疏导;以“科普空间站”和“科普体验营”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结合“红帽子”志愿服务传统,开展公益化的实践先导。

 


国奖擂台赛开展榜样倡导

3.针对少数困难学生开展学业帮扶,强化组织育人,促进师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深度融合。

根据学科知识较难、民族生较多的情况,将参与学风建设作为师生党员“五个一”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激发教师党员的示范引领和学业指导作用,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朋辈互助作用。

强化教师党员作用发挥,紧密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党员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主持课程集体辅导、结对帮扶学业困难学生;倡导每位教师身正为范,提升教学水平,以自身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积极投入学风建设。



 

图为新华网报道“教授下午茶”活动

强化学生党员作用发挥,紧密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红帽子”本科生党员先锋队为主力军,打破年级壁垒,面对少数学业困难学生构建多层级、跨年级的学业帮扶机制。打造“立惠讲堂”学业帮扶品牌,每周末开展专业课程学习的主题分享、集体辅导、经验交流;每学期组织一对一学业帮扶,对成绩进步较大的指导者给予荣誉奖励;重点打造毕业生党员培训品牌,2018年“最后一堂思政课”和2019年“毕业感恩劳动课”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图为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对“最后一堂思政课”和“毕业感恩劳动课”的报道


、学风建设成效和经验

成效

经过一年建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口碑好。在最高级别的“东芝杯”全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每届均有学生获奖。2019年,在校师范生演讲比赛、校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均斩获一等奖,13名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2019年组织学生团队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三等奖、“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三等奖。本科生申请各级创新项目21项,获得专利6项,发表论文15篇。学生成绩优异、发展全面,西南大学标兵、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助学金等奖学金获得者204名、荣誉获得者208名。学业警示人数同比下降百分之十。

各类学风建设活动取得较好社会影响。近两年受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新华网、人民网、高校思政网、重庆发布、华龙网、重庆市教委网站等媒体报道80余次。2017、2018年中国教育报两次单篇报道,2019年新华网全程直播“毕业感恩劳动课”。

(二)经验总结

根据一年建设推进情况和取得成效来看,“三全育人”理念的融会贯通和指导引领作用明显,总结经验如下:

1.全员育人从“头”做起学风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学风建设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学院党政要牵头厘清学风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制度和保障上发动全员育人。学风建设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必须针对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充分开展学情调研。

2.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风建设需要分类分层。

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给予指导。贯彻全过程育人理念,抓好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中低年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化高年级的专业实习实践。针对少数困难学生,以学业帮扶为基础;针对大多数学生,要营造学习氛围;针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提升平台。

3.组织育人科研育人,学风建设需要依托党建。

党建引领学风建设,既是必须也是必需。“红帽子”本科生党员先锋队让组织育人找到了抓手。学生党员亮身份展风采,主持“立惠讲堂”、与学业困难学生结对,形成帮扶机制,同时带动身边同学比、学、赶、帮、超,由点及面成为学风建设骨干力量。教师党员积极承担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率先投入学术科技创新指导,做实科研育人。2019年本科生学生党员70人,获奖学金40人次,校级及以上荣誉76人次,学业帮扶200人次。